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企业资讯 查看内容

机器人行业大热 技术却处中低端

2015-1-19 09:28| 发布者: 熊绪岗| 查看: 676| 评论: 0

       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制造业体量,被认为是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地方,机器人时代已悄然来临。
 

       机器人行业大热 技术却处中低端
  
  中国机器人产业化找准了时间点,正好处在国内市场趋向增长的节点上,避免了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阻碍,“少走了很多弯路”。
  
  “十一五”期间,国家更是将机器人技术的重点放在人机交互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上,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技术装备,应用于IC、船舶、汽车、轻纺、家电、食品等重点工程和行业,以打破国外公司在大规模自动化制造系统中的垄断,加速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机器人无处不在
  
  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2013年,我国共销售3.7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量的20.67%。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4年销售预计接近5万台。仿佛就在这一两年间,机器人产业一下子吸引了政府、企业、市场的目光,在工业和服务两大领域,机器人开始大规模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新科技生产力,某券商报告预测,未来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指出,在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规划、日本制定新政策等情况下,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重视智能制造,各级政府都在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
  
  我国在80年代时就将机器人产业列为发展的一个方向,但从政策面应用到产业领域,还是近几年来的事情。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工信部制定相关规划,并在近两年对全国情况进行调查和摸底。
  
  从这年开始,机器人开始从政策面应用到产业面,由汽车行业率先引进,机器人开始慢慢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政府、企业、市场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情。
  
  经济日报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一家企业在2014年亏损了三千多万,做了一批机器人,但在2015年还决定继续投入,企业主非常有信心,认为这是未雨绸缪、抢先布局。
  
  龚晓峰透露,接下来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将结合智能制造整个大环境,以及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使命来制定相关政策,营造相关环境。
  
  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在看起来很美的机器人产业背后,是机器人制造规模偏小,整体技术水平处于中低端,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龙头大企业偏少的“凄凉”现状。可以说,我国机器人产业尚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完成自身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有序的产业体系。
  
  目前,和机器人制造相关的公司将近有400家,但这些企业主要是做系统集成,真正做机器人本体的企业非常少,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原器件高级专家施进浩透露,我国机器人产品附加值较低,2013年我国销售的3.7万台机器人中,国产的只占9500台。
  
  施进浩表示,我们可以做简单的上下物流传送机器人,但高档的仍由国外垄断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中国机器人专利数也很多,但主要暂时用隐形型专利。”
  
  虽然机器人行业的问题还有很多,但阻挡不住资本市场的热情,此前消息显示,12月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称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形势一片火热。
  
  “现在投资市场还是太热了。”施进浩直接表示。他认为,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和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是较为集中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区,我国机器人使用的市场很大,应从集成的行业角度出发,不能盲目投资,否则会像光伏行业一样,行业需要冷静思考,再谋发展。
  
  市场空间还有多大
  
  在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高峻峣看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化找准了时间点,正好处在国内市场趋向增长的节点上,避免了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阻碍,“少走了很多弯路”。
  
  从“十五”开始,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有了重要调整,从单纯的研发机器人技术向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装备扩展,并将中心任务定为:研发面向先进制造的机器人制造单元及系统、自动化装备、特种机器人,促进传统机器的智能化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更是将机器人技术的重点放在人机交互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上,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技术装备,应用于IC、船舶、汽车、轻纺、家电、食品等重点工程和行业,以打破国外公司在大规模自动化制造系统中的垄断,加速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高峻峣表示:“我国机器人从技术到应用的转化还需要时间,2000年以后的应用转化是成功的,方向也是正确的。”
  
  众多业内专家的一致认为,中国机器人市场在上世纪30年的积累后迎来了持续释放的过程,未来必将爆发式增长。
  
  近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推广主要基于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安卓系统操控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不少装备制造企业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压力的利器。比如,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此前就高调表示,将建设无人工厂。
  
  有数据显示,2004~2013年的十年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了3倍。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走低,几年前20万元的机器人,现在只需要几万元。
  
  “更多的企业转而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王田苗说,在生产者看来,用机器人少了很多麻烦。
  
  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聚集地,更多的无人工厂陆续出现。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就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来说,韩国为396个,日本332个,德国273个,世界平均水平58个,而中国只有23个。
  
  有机构预测,对比发达国家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中国在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化工、塑料橡胶、金属制品这六大工业领域,未来几年需要108万~240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工业机器人总需求量的约70%。若以每台20万元计算,工业机器人产值空间在3100亿~6880亿元。
  
  “中国以前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范围很窄,但是近几年应用领域已经逐步拓展到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等行业。”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顿表示。
  
  他认为,未来电子行业将成为重要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特别是电器制造、手机生产这一类工厂。而光电、钢铁、生化制药等行业,也会因生产环境的限制而有更多工业机器人应用。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