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伊始,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举行了2015年度“三师”聘任仪式,公司党政领导等为通过考核竞聘获得“三师”资格的人员颁发了聘书,此举也标志着东安汽发94名员工从今年开始将拿到11~25万元的年薪。日前,《工人日报》以《东安公司:职工开始拿年薪》为题在头版予以报道,黑龙江各级地方媒体高度关注并争相报道,本报记者近日也前往企业对此进行了深度采访。
举措:东安汽发对评聘“三师”实行年薪制度
东安汽发的“三师”,包括研发职位序列的“设计师”,技术经营管理职位序列的“专业师”,生产一线和辅助职位序列的“技能师”。通过设置“三师”不同等级,每条线给予不同名额限制,比如专业师为48名、技能师为18名、设计师为28名。 据了解,东安汽发“三师”评聘采用打分累计的方式。个人得分包括五部分:专家考评委员会考核占总分的40%,基本分、直属领导打分、同事打分以及企业文化考试各占15%,参评者将面对考评委员会进行答辩。办法明确“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违法违纪情况,将被一票否决”。而且还规定了“聘任期满考核分数低于80分、绩效考核成绩在单位排名超出所要求基本范围、出勤率不足80%”等5项退出“红线”。 公司员工对“三师”评聘热切关注,积极参与,108名符合条件的员工报名,经过严格考核,最后录取名单在网上进行了公示,94人当选“三师”。整个评聘过程,公司监察部全程参与,保证此次改革举措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师’的评聘打通了公司内部的人才发展通道,让大家在基层岗位上一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东安汽发党委书记、工会主席贾葆荣告诉记者,此举一方面彰显优秀员工在企业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从而为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掀起了一股学技术的热潮。 初衷:培育支撑企业长足发展的“人才森林” 东安汽发是由中国、日本和马来西亚“三国六方”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是国内首家同时拥有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手动变速器制造技术的动力总成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持续向好,连续10年企业利润保持亿元以上,员工收入逐年增长,员工人均工资9万元以上,本不算低。但与此相伴,包括人才争夺在内的汽车产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尽管公司人员的离职率一直不高,但相比前两年如今还是略有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公司一直在探索一种行政、技术双通道的人才发展模式,因为毕竟通过自身的提升进入到行政管理团队的技术人员、技能人员还是占比较少的,相当于凤毛麟角。况且公司现有员工的薪酬体系是采用结构工资制,员工对于自己一年的薪酬并不十分清晰,也没有太多感觉。 因此,公司为了拓宽技术、技能和管理人员的发展通道,经过到集团内企业、当地的兄弟企业进行调研,最终确定启动“三师”评聘。从去年开始拟定办法,随后通过职代会评议,在公司内开始运行“三师”评聘,对“三师”给予年薪,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吸引、留住人才,从而达到繁茂“人才森林”的目的。 反响:“涟漪效应”正向蔓延 那么,东安汽发此次评聘工作的效果如何? 据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吴继红介绍,在评定办法发布之后,各单位符合条件的人员都踊跃报名。通过此次评聘结果来看,能够把平时表现突出的人聘用进来。还有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由于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年薪,一部分人拿了年薪后,与2014年相比,收入减少,但他们依然报名参加了评聘。我们人力资源部也进行了了解,这部分员工是把“三师”评聘当作了荣誉,他们认为能够进入到这个队伍是对自己能力的一个肯定,虽然对这一年的收入有影响,但对于个人的未来发展公司将给予支持。通过这些可以感觉到,“三师”评聘是受到大家欢迎的,总体也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稳定人才队伍、吸引人才的目的,同时也使公司在对外招聘时的竞争力有所提升。 在考评过程中,一名员工因为没有“高级技师”的职称而与16万元年薪失之交臂。而获得16万元年薪的机加厂曲轴工段作业长刘涛,由于在2011年由哈尔滨市总工会组织的技术运动会上获得了机加生产线工第一名而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从而在此次评聘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级技能师”。“今年年薪16万元,将比我去年的全年工资高出3万元,在高兴的同时也感觉压力不小,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保持住荣誉!”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此次“三师”称号获得者中,有一位宁可年薪比去年少收入1万,也要报名参评的员工——吴龙锋。35岁的吴龙锋是机加厂生产线组长,工人技师,他此次被评为三级技能师,年薪为11万。 “为何自降身价参评‘三师’”?面对记者的疑问,吴龙锋对“自降身价”的事显得很淡定从容,他说:“我虽然一年少收入1万元,但是我能加入‘三师’队伍,成为其中一员,感觉自己的工作被企业认可,技能成长的空间也将更广阔,这些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所以我认为很值得!” 据记者了解,“三师”评聘在东安汽发公司产生了积极反响,没有评上的员工积极查找不足,争取下一次当选。获得“三师”评聘人员更是充满干劲,聘书刚刚发放,刘涛、吴龙锋等人就按捺不住工作积极性,他们组织机加厂的能工巧匠开展技术攻关,针对汽车发动机缸体17个水套孔防错,研制了一套自动压板装置,避免了人工逐个检测容易漏项,减少了残次品,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作为企业一员,尽心尽力工作是我们的份内之事。只有企业效益好,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才能提高……”刘涛发自内心地说。 据介绍,东安汽发公司的“三师评聘”并不是终身制,而是动态管理,一年一评,“将视队伍培塑情况和企业效益情况逐渐扩大比例,让更多中坚力量享受企业发展成果”,贾葆荣如是说。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