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八一”建军节联欢会上,我口琴独奏《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两面首歌曲,欢快的琴声引起广大指战员的共鸣。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仍沉浸在怀念的琴声中。 怀念的琴声 学生时代,我有多种乐器爱好,如吹笛子、拉二胡、提琴、手风琴等,尽管兴趣广泛,但终究一事无成,拿不出一样能上台面的,完全是一时的兴趣而已。上世纪50年代末期,口琴风靡一时,很多人都在吹口琴。每当看到别人轻巧地吹着,心里就十分羡慕。我觉得口琴小巧、音质好听,相对与其它管、弦乐器来说,学习吹口琴比较容易些。于是我又喜欢上了口琴这个魅力无穷的小乐器。 从书刊上了解到,口琴起源于中国的古乐器八音之一的“笙”,至今已有 190多年的历史。它因小巧玲珑,便于携带,故被称为“口袋里的钢琴”和“带着走的音乐”。口琴独有的温馨浪漫的音色,配合吉他、小提琴及敲击乐器的伴奏,散发出自然、和谐、悦耳的美妙乐声。我被其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渐渐地迷上吹口琴。 开初,我花了7元钱买了一把“国光”牌口琴。在那个年代,7元买一把口琴对于正在上学的我来说,算是件奢侈品,但我真的很想拥有属于自己口琴。于是我将每月的生活费节约一点,在母亲的赞助下,终于购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把口琴。买回来后,左看右看,如获至宝。这把口琴是当时国人最崇拜的上海产品。设计上高贵典雅,木质隔板,琴面上的“国光”二字熠熠生辉,口琴两头分别用不锈钢螺钉固定,真是喜爱至极,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有空就拿出来欣赏,自娱自乐。可是到了我嘴边,吹出来的声音就像杀猪般地乱吼,甚是难听。无奈,只有虚心向同学请教,搞清楚了琴格的音阶(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和吹吸特点后,才慢慢开始入了门。 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做到了琴不离身,口不离琴,有空就吹,反复练习。由于不懈的努力,熟能生巧,吹出来的歌曲渐渐有人喜欢听了。初见成效的喜悦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我又开始向吹口琴的高难度方向发展,即从吹单音向複音进军。这种吹奏难度大得多。它需要一嘴同时含住口琴的七个音孔,然后用舌头遮住六孔,留出一个主音孔。吹奏时,舌头在副孔上一起一落,随着音乐节拍的运行拍打音孔,发出类似“哐、哐、哐”的伴奏声,形成複音。这种发音效果,使歌曲更有拍击,更有乐感,更悦耳动听。为了掌握这门吹奏技巧,我在“苦”字上狠下功夫。练得我嘴唇两边被口琴划出几道红色的痕迹,有人开玩笑说我长了猫胡子。时间长了嘴唇还发肿,连说话、吃饭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学练複音的过程中,我前后用坏了三把口琴。功夫不负有心人。1959年学校举办春节联欢会,班主任推荐我上台表演口琴独奏。我吹奏了两首曲子。第一首是电影《我的祖国》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台下不少人随着我的琴声附和着:“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歌声直冲云天;第二首演奏的是在当时十分流行的中国民乐《步步高》。这首曲子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依情谱声,或渐次高涨,或渐次低落,有张有弛,表现了一种步步高深的意境。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没想到的是,我的口琴声刚结束,立即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至此,我的口琴吹奏技巧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61年,在云南部队当新兵时我还摸了一段时间的口琴,并在“八一”建军节联欢会上首次亮相:“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我是一个兵》和《打靶归来》这两首歌曲当时在部队十分流行,且个个会唱。因此我的琴声引起了广大官兵的共鸣,同时也赢得首长和战友们的阵阵掌声。但随着军事训练项目逐渐增多,难度增大,特别是在当时国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部队认真贯彻总参军事大比武的指示精神,在紧张的训练中,我对吹口琴才逐渐冷淡了下来,以至慢慢地荒芜了我本来就不够扎实的一点吹奏技巧。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