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对台湾最初的臆想来自于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诗人情深意切,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几个画面,既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更体现了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那时,台湾对于我们来讲还很陌生,对被一湾浅浅海峡相隔的那头,我们始终觉得有着一种神秘感。小时候隔壁邻居家是厂里最早买录音机的,庆幸的是我们常能通过他家开得足够大的音量,“偷听”到邓丽君那甜美圆润的歌声,要知道那时候她的歌是如此风靡,尽管遭禁,却越禁不止。对歌曲的喜爱,对她的崇拜,让我们对台湾也多了丝向往和期待。 在这种神秘感和向往中,我们慢慢长大。 不知是何年,海峡两岸的民间交往打破坚冰,通邮、通航、通商逐渐放松;又记不清是何时,台湾开通了大陆个人游,圆了多少人的台湾梦。而今天,跨越那湾浅浅的海峡,穿越66年的历史风雨,习先生、马先生历史性地一握,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袁腾飞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曾讲到,台湾明末被荷兰占领,1895年又被日本统治,50年后才收回,1949年蒋介石又占领了台湾,所以台湾的民族认同感很低。但我觉得和香港相比,台湾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将时尚与古朴完美融合,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而香港在其灯火阑珊、纸醉金迷的浮华之后,握住的却是一把苍凉。 2012年,在几经推迟之后,终于在一个烟花的三月,随重庆市审计局组织的考察团来到了台湾,领略和感受了台湾的山水和文化。虽过数年,绿岛追忆,仍念念不忘那个绿色的、文明的、文化的、多元的台湾。对台湾的好感还来自于周围的许多亲朋好友:考察团的陈团长回来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了篇洋洋洒洒的游记《绿岛追忆-我所见到的台湾》;老公带女儿去了台湾后,又邀约同学到台湾骑自行车环岛游;女儿在她的《台湾游记》中对台湾的喜爱更是跃然于纸上。今年6月,女儿参加西南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面试时老师问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她的回答是—台湾作家龙应台,老师相视一笑,而之后她却惴惴于老师的笑是不屑的表现,但我却不那样认为。考试结果出来,女儿面试成绩也还不错。而今女儿如愿考入西南大学的中文系,在大学期间,能够有机会到台湾的大学去做交换生则成了她此时的梦想。蓦然回想女儿买过、读过的书籍中,不管是已经逝去的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从胡同里长大》,琦君的《琦君散文》,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沙漠》;还是如今已经年迈的作家:齐邦媛的《巨流河》,聂华苓的《千山外,水长流》,白先勇的《树犹如此》,亮轩的《青田街七巷六号》,龙应台的《目送》,张晓风的《张晓风散文》,林文月的《京都一年》,蒋勋的《蒋勋说唐诗、说宋词》,蒋晓云的《百年好合》;以及现在的中青年作家:陈浩的《女儿的台湾,父亲的大陆》、简媜的《只缘身在此山中》、陈文茜的《文茜的百年驿站》,九把刀的《等一个人的咖啡》……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为台湾作家所著。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民国情怀,让女儿更希望通过作品去感触他们的思想,去了解他们笔下的大陆和台湾。 今夜月光甚好,从抽屉中翻出久不触碰的口琴,缓缓吹奏起《绿岛小夜曲》,客厅的电视里,正播放着习先生、马先生新加坡会面的新闻……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