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欧洲设计中心和英国研发中心悟读长安汽车全球研发布局
卓越气质,成就于雕琢积淀;澎湃穿越,彰显其非凡“内心”。对于汽车的驾驭使用,大家并不陌生。可对于汽车的造型设计和动力匹配,人们却知之甚少。6月中下旬,本报记者随集团公司领先发展战略调研团,参观了长安汽车位于意大利都灵的设计中心(以下简称长安欧洲),目睹了长安汽车从无到有的造型设计全过程;参观了长安汽车英国研发中心,感受了长安自主品牌的“核芯动力”。尽管两大研发中心只是长安汽车全球研发布局的一部分,但也是长安汽车利用“全球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功例证,是中国汽车全球化的缩影。通过探访两大海外研发中心,我们不仅了解了长安汽车成功推向市场或正在研发中的产品研发设计过程,听到了长安汽车全球研发的“世界观”,也被这种独具博纳视野和高超水准的汽车研发布局革新了“世界观”。调研团成员此行收获良多,记者记录如下悟读,且予读者分享。 感悟之一:科技创新国际化是世界领先企业的基本特质,世界领先企业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利用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及应对全球性、行业性科技问题与挑战的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和发展空间。 当前,全球正在迎来拼抢“科技红利”的时代,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领先企业的“压舱石”。具体来说: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是要拥有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上有重要突破,在国际标准的制订上有一定的话语权,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率较高,建立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产业化体系,能够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保持行业技术领先、引领前沿技术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这正如记者随调研团拜访牛津大学创新科技转化部时季文明博士指出的那样:科技创新是企业的“脊梁骨”,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是长安汽车的目标,而世界一流企业取决于是否具有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取决于科技创新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对前沿技术发展的引领能力、对公司做强做优的贡献能力,以及是否具有世界级的竞争产品。“长安汽车非常注重研发能力的提升,着力加强全球性研发平台建设,注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和业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体现了长安汽车的战略眼光和博纳胸襟。长安汽车有实力去博弈全球汽车市场,带领中国汽车品牌开辟一片新天地。” 感悟之二:科技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渐进过程,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体系历经十年砥砺奋进,如今既将技术实力成功转化为产品红利,也为企业长远发展积攒了强大后劲,用事实验证了对全球资源整合利用的研发战略是成功的。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着力构建全球性、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领先企业普遍推行的一种创新模式。继2015年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率先取得产销突破100万辆的市场佳绩之后,长安汽车研发实力已连续4届8年位居中国汽车行业榜首,彰显出长安汽车赖以发展和强大的根本所在——科技创新。事实上,长安汽车海外研发布局在成功完成奔奔、志翔等项目后,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成型并不断输出价值,并依托强大体系诞生了一系列深受市场追捧的产品,悦翔系列、CS35、CS75等均位列中国品牌细分市场领先地位。如果将研究成果量化为业绩,以2015年销售情况为例:自主品牌销售收入达到665亿元,其中长安欧洲负责牵头设计的占比逾60%,而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因为造型因素而购买长安汽车产品的占比约为10~15%,据此,2015年长安欧洲所产生的相关经济价值为665亿元×60%×10%=39.9亿元,而其它如品牌影响等无法直接计算的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作为长安汽车在海外布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长安欧洲的快速发展,积累的人才和经验,对建设发展日本、英国、美国中心的示范效应自不待言。英国中心的定位是以价值输出为导向的复合型研发基地,秉持“输出产品、输出技术、输出体系和输出人才”的公司理念,自成立以来,英国中心5年时间创造直接价值6.11亿元,净价值9655万元。更为重要的是,长安汽车通过提升自身造型设计和动力总成研发实力,逐步实现了“去外包化”的自主设计和正向研发,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但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买单”,也得到了其它中国品牌企业的尊重和赞赏。 感悟之三:全球研发中心的溢出效应远不止“研发”,它们既是长安汽车科技创新的“桥头堡”,研发流程的“感应器”,也是国际人才的“聚宝盆”、国际运营的“示范田”和国际形象的“活广告”。 长安欧洲、英国中心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布局“互有分工,各有侧重”原则的指导下,以产品、技术、体系流程和人才等形式向总部输出转移,实现了与总部的研发耦合、资源共享和能力提升,从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全球化水平。长安欧洲除了完成产品项目的造型设计外,还基于“突破国际先进供应商的技术封锁”这一原则,发挥优势资源,针对灯具设计、CTF(C-color色彩、T-texture纹理、F-fabric面料)等关重领域,突破以往长安汽车受制于供应商技术水平的被动局面,快速建立起相应的设计工程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十年砥砺前行,长安欧洲逐步探索出了长安汽车自己的家族化DNA。英国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正向开发,凭借重点突破和掌握发动机智能热管理等高端技术,成功研发使长安第一次实现大功率的TGDi、完全自主开发的目前公司功率和扭矩最大的D20TGDi发动机、长安第一次自主设计开发的中高端自动变速器DCT270、长安第一次设计的机械增压发动机EA14S等产品,核心策略申请专利10多项,创造出多个可以申请国际专利的创新点。在输出体系上,两大中心协助CA-PDS提升,为CA-PDS、造型设计和动力总成PDS、产品开发路线的提升提供了大量的“弹药”。在输出人才方面,通过培训、人员培养、技术难题协同攻关、项目支持等四大维度输出,长安汽车研发设计人员呈梯次不断成长起来。除此之外,海外研发中心还是长安汽车一个宣传品牌与产品的窗口,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的窗口,其“星光效应”不可低估。 感悟之四: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经营的深入发展,由“多国部队”组成的企业员工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正成为目前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企业文化理应反映出一个企业对自身的定位及其独有的价值观,而所有海外企业,在创立伊始,就必须面临进行文化整合创新的难题。受到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影响,长安汽车海外中心刚开始运转时中方人员和外籍员工在交流沟通上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障碍。研发中心落地国外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开发新产品,而是学习;不仅要学习先进技术,也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管理体系。尽管这些外籍工程师是自己的职员,但同时他们也都是“老师”。通过多年磨合,中方人员将长安汽车总部的文化与当地的工作文化结合起来,孕育形成了一种“同中存异”、与国内完全不同的包容文化。建立起一种互通互信、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围,从企业的领导方式、决策水平、激励模式等都融入当地,但同时还要保留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等独特的文化,传达了海外研发机构“人文、和谐、活力、创新”的鲜明特点,让“多国部队”产生了化学反应,让外籍员工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舞台。与此同时,长安欧洲开创传统企业互联网式的用工模式。搭建遍布全球的人才引进渠道和优秀的用人标准,能够及时、快速地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对于内部员工,借鉴互联网式思维,以业务单元为运行主体,授权分包,自行运转,充分发挥团队主观能动性,在传统制造业体制下试验充分发挥高效、灵活的特性,形成“合者进、能者上、怠者退”的人才机制,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英国中心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心将政策制度、管理监督、授权资源和工具运用视为人力资源的驱动器,将能力管理、员工福利与健康、员工关系和风险管理视为人力资源重点工作,将工资福利、员工关系、员工培训与发展、组织规划和人员招聘视为人力资源服务,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感悟之五: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是海外企业的生存之基,“走出去”企业必须在东道国法律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履行就业、环保等社会责任,规避税收、用工等经营风险,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企业的所有国际化运营,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不可预见和预判的状况会很多。长安欧洲十年发展,经历过用工的纷扰、安全的恐慌、税务的稽查等一系列的国际化必经之痛,一点一滴持续不断完善,总结形成今天“合法、合规、合理”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实现长安汽车的战略。针对国际运营的高风险性,“走出去”企业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坚守底线思维,通过精确定位、因地施策,防止盲目行动而陷入困境,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建立完善经营风险防控的组织体系,以健全规章制度为关键,通过规范授权、优化流程、加强内控等措施,强化对制度的执行约束。与此同时,建立具备熟悉国际商法、了解世界各主要法系、与各主要住在国法律界顺畅沟通的机制,能够顺利化解国际化经营中商务谈判、合同履约、汇率风险,以及国家的政治动荡、当地风俗等多方面的风险。这是世界一流企业生存的必须,也是国际化经营中积淀的经验教训。 感悟之六:深入贯彻实施集团公司领先发展战略,集团公司成员单位尤需在追求科技领先上大有可为。 企业发展领先,核心是科技领先。客观地讲,从集团公司现状看,除汽车产业凭借强大的全球研发实力“一枝独秀”外,其它产业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不强,科技创新远未成为企业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足,开放性创新体系尚未建成,长期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仍是阻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科技人才的有效管理、科技人才作用的良好发挥在有些企业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长安汽车的成功实践证明,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长安汽车通过梳理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建立“中央研究院”性质的总部科研机构,与各海外中心、各分子公司、供应链企业面向产品的应用开发明确分开,形成层次清晰、紧密结合、互有侧重的研发体系,值得其它产业学习和借鉴。集团公司产业和企业应该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在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上,要努力解决产业和企业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现象,着眼于长远,集聚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打造行业一流的科研开发平台。在外部资源的利用上,要积极探索多种不同的有效方式:纵深推进产学研合作,共同分担风险和成本,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实现创新资源的协同效应和科研开发的规模效应;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加强同一产业的企业间联合创新,避免同业恶性竞争和科技资源的重复浪费;汲取长安汽车好的经验做法,积极利用海外科技资源,吸引海外人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等。 掩卷静思,在记者看来,眼光长远、布局严密、志在世界一流的长安汽车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自主研发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力量。长安汽车的成长轨迹也向业界证明,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并非闭门造车,以开放的态度去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实现领先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球的研发体系造就了长安在自主品牌车型中的“技术派”标签,同时这也使得长安自主品牌产品在设计、技术上与国际接轨;而作为长安汽车全球研发布局本身,它不仅是肩负长安汽车研发重担的前线阵地,更是今后“兵装制造”走向世界的宝贵探索和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