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头的绣花针功夫
——秦变印象记之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这首饱含情怀、充满阳光的诗,引发人们无穷遐想,无限向往。 在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坐落着这么一家企业,伴着涛声工作,闻着花香干活,放眼西望,但见天下闻名的老龙头,恰如巨龙戏水,日夜不息;远眺渤海湾,波涛千里如雪卷,海天茫茫人不见。走进厂区,该公司党委书记韩钟自豪地介绍说:“春来花如海,夏来果满园,秋来满园爬山虎红胜火,冬来一场雪,银装素裹,厂区和大海连成一片,让人误以为闯进了童话世界”。 这家独享天下美景、厂区风景如画的企业,就是天威保变(秦皇岛)变压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变)。仲秋时节,记者走进了秦变,欣赏了她翠色无边,有如花园的美丽容颜;了解了其作为我国大型高端变压器生产核心企业的过人风采。 秦变是保变电气出口生产基地和保变电气超高压、大容量电力设备的主要制造基地,在秦变采访,让记者大开眼界、印象深刻的当属一个“大”字。看厂房,高达20多米,新建的高压试验室甚至高达40多米,号称“亚洲第一”,国家电网公司评价秦变新厂房是“同行业世界第一”。看产品,几十上百吨的庞然大物,在秦变只能称之为部件,整体产品重达几百吨,甚至近千吨,主要应用于国家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核电站、百万机组发电站,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电力公司、核电主要供应商,并出口至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别看我们生产的是超大、超宽、超重的‘三超’产品,但在制造过程中,用的都是绣花针功夫,处处得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大意。”秦变总经理张冠军介绍说:“像我们的线圈,重达几十吨,主要靠手工操作;铁心叠装,完全是手工操作,每叠一片都得清洁一次,一点急不得、大意不得。” “绣花针功夫”是秦变员工入职接受的第一个理念。韩钟介绍说,秦变在员工入职培训中反复强调,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对员工的技能培养主要方式仍然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主要通过口传心授,让新员工观察操作技能,掌握操作技巧,没有经过二、三年的操作观摩、跟班学习,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并通过出师考试考核,是不让上岗操作的。 今天,快速成才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和习惯性做法,胆大的甚至喊出了“一日成才”的口号。秦变为什么还岿然不动、墨守成规呢?据了解,至少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变压器生产特点决定的。变压器是比较典型的个性化产品,每台产品各有特色,生产方式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上台产品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往往不能简单地平移到下台产品,只能根据工艺文件和操作规程进行有效借鉴。这就需要操作者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善于熟能生巧,善于将多种操作方法有机组合,灵活运用。现在,通用的技术和工艺虽然已经整理形成工艺文件,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操作比例在逐步提高,但不少实践技巧仍然要通过跟班学习、反复临摹,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生产变压器的组织方式决定的。变压器组装之前是分模块作业的,每个模块内部基本是集体作业,要保证集体作业的节奏和效率,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默契,甚至操作习惯都十分重要,如果新手贸然操作,内部间难以协调流畅,节奏受到影响,势必影响整体组装,企业整体的生产节奏都会被打乱。三是变压器的高价值决定的。秦变生产的变压器,每个模块价值低则上百万元,高则上千万元。操作失误,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漏装、误装或遗漏在产品里面,轻则返工重来,重则造成产品报废,损失之大不言而喻。 “对变压器生产小心翼翼,严格要求,不是秦变的特例,是变压器知名企业的行为模式。”张冠军介绍说,像西门子等老牌知名企业,一些关键环节的操作甚至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按照“绣花针功夫”的标准严格要求,不只对新员工,对行业老手同样如此。由于近期秦变生产持续紧张,保变电气特从保定选派精兵强将前来支援,到达之后,秦变将保变员工与秦变员工混编生产,而且明确规定,保变员工的质量由秦变员工负责,“这不是我们对他们的技能、人品不相信,而是变压器产品‘台台有个性、处处有特色’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保变员工也对我们的做法完全理解,双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分彼此,相互协作,融为一体,成为我们如期完成任务的重要支撑。”韩钟说。 恪守“绣花针功夫”的做法,让秦变产品质量名声鹊起。2006年才成立、2006年2月才产出首台产品的秦变,产品质量已经比肩世界知名品牌,制造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列。“像我们现在正在生产的青州、临沂、滇西北三个直流项目,都是国家重点项目。由一个生产基地同时担负三个国家重点项目变压器生产,在保变电气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变压器行业也罕见。”张冠军不无自豪地说。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