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集团公司党组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施工图”。 《实施意见》提出战略目标分三步走:到2025年,集团公司人才战略布局更为合理,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领军人才集聚水平明显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提升,在主业领域特别是军品领域拥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行业优秀人才的吸引能力明显增强。围绕主业,在主要科技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引领者。到2035年,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基本形成,战略人才力量位居央企前列,成为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力量。 《实施意见》指出,战略人才是支撑集团公司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加快优化人才战略布局,聚焦强军首责和世界一流科技企业集团定位,充分发挥人才对战略发展的引领作用,将人才战略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盘考虑,根据产业发展和向科技企业集团转型需要,建立集团公司统筹谋划、各单位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加快在北京、重庆、杭州等地域,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等专业领域进行人才战略布局。 二是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培养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和长远眼光,在重大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战略科学家及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培育军品“两总”人才。制定实施军品“两总”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总师梯队建设。集聚信息化智能化人才。坚持目标导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着力集聚人工智能、软件算法、系统架构、网络信息、自动控制等专业的优秀人才;加强知识更新和专项培养,积极推动现有传统专业人才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大批卓越工程师。实施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联合知名高校、选定专业方向、优化培养方案,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培养制度,注重企业工程师队伍的专业知识能力更新,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厚实基础研究人才。着眼科技自立自强与“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支持,研究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人才、技术开发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完善待遇保障制度,为他们潜心科研创造良好环境。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注重从选苗子开始,对重点人才紧盯不放,实行递进式培养,优化人才成长路径,加大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发挥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组建以青年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团队,传授科研经验,传承科学家精神;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学历和能力提升行动,选派优秀青年人才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学术交流,让他们紧跟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夯实理论根基。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依靠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组建团队、锻炼团队,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集智攻关和人才培养功能。 三是实施技能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大国工匠。重点聚焦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制定实施中华技能大奖后备人选专项培养计划,确定目标人选、找准差距短板、制定提升举措。培育高技能人才。聚焦智能化、数字化制造转型,重点培养既懂工艺技术、又有绝技绝活的“双师型”技能领军人才;鼓励高技能人才深度参与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推动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广新型学徒制,培育优秀青年技能拔尖人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围绕集团主业和主要工种,完善国家级、省部级、集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体系,优化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更加注重激励与作用发挥。 四是实施专业管理人才工程。建强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围绕战略落地和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需要,重点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战略规划、项目管理、财务金融、市场营销、安全管理、精益运营、人力资源、党建、纪检、法律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 《实施意见》强调,突出问题导向,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 一要找准人才引进重点。突出引才重点,着眼集团公司和企业主责主业、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坚定不移引进战略性、前沿性、突破性技术领域的关键人才;加大优秀青年博士硕士人才引进,做好人才储备。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搭建引才共享平台,集团公司与知名猎头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集中统一的高端人才引才渠道;持续优化优秀高校毕业生引进机制,通过组织企业实习、设立奖学金、开展竞赛活动、发布科研项目等方式,提高认同度和引才效果;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以才引才”的带动效应,广泛利用行业协会、科技论坛、内部推荐等渠道引进人才,积极用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支持。集团公司继续实施关键核心紧缺人才引进支持政策,对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给予引才津贴;对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引进的团队和关键人才,集团公司将全额支持工资等费用;实施引才专项奖励,对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且人才作用发挥显著的单位“一把手”和相关领导进行嘉奖。 二要创新培养开发机制。加强人才发展通道和平台建设。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拓展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完善形成科技人才从各单位科技带头人——集团科技带头人——集团首席科技专家——集团首席科学家——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含战略科学家、院士)的“三层五级”发展通道,技能人才从各单位技能带头人——集团技能带头人——集团技能大师——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含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三层四级”发展通道,实现纵向贯通、横向互联。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集团公司创新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科技创新团队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丰富培养赋能方式。坚持在科研创新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依托重大工程、重点创新平台和重点攻关课题,开展人才培养;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优化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强化终身教育理念,针对人才短板弱项,开展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荐各类人才担任军方、国家部委、省市和行业专家或评委,进一步提高人才地位和影响力。 三要创新激励分配机制。加大薪酬激励力度。优化工资总额单列管理,向国家创新平台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及团队倾斜,做到按需保障。将工资分配向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研骨干人员倾斜。积极推进市场化对标,对高层次人才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更加灵活的分配方式。全面提高集团公司各类领军人才收入水平,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可以上不封顶。对于担任国家重大工程和体系项目的总师,享受首席科学家的待遇。完善中长期激励。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用好用足股权与分红激励、员工持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政策,充分体现知识、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价值,增强科技人才获得感,让作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名利双收”。强化荣誉激励。设立集团公司人才奖,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选树长期扎根一线,为集团公司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典型。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增强优秀人才的自豪感、成就感。优先支持优秀人才参加评先推优、培训深造等。 四要创新使用评价机制。放权松绑激发活力。要完善科研组织体系,推行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探索推行“长师分设制”,高层次科技人才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同时给予领衔科技专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团队组建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精简优化科研项目立项、审批、财务报销、检查等流程,切实给科技人才松绑减负。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对于富有开创性、探索性、失败风险高的科研项目,按照尽职免责原则宽容失败,鼓励科技人才不畏挫折、大胆创新、勇于试错。优化内部人才共享机制。要落实集团公司内部专家管理办法,分专业领域选拔内部专家,建立内部专家库,实现内部专家资源共享,促进各类人才在集团内部的共享使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研究修订《集团公司科技领军人才管理办法》和《集团公司技能领军人才管理办法》,坚持以德为先,强化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分类考核评价,坚决防止“四唯”倾向,提高考核评价针对性和精准度,完善能上能下机制。 五要创新发展保障机制。试点建立人才特区。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创新研究院等建立科研组织更开放、用人更灵活、晋升更弹性、薪酬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特区。对人才特区实行更具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工资总额动态调整机制,下放人才评审权限,对特区内的领军人才优先入选集团级领军人才和团队,优先推荐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荣誉和计划,优先推荐享受落户、子女入学、住房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对战略人才力量自主培养和引进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新域新质技术研究人才的培育进行专项支持。各企事业单位年度人才综合投入经费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2%。深化与地方政府的人才战略合作。集团公司在与地方政府洽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时同步策划签订人才发展战略协议,为企业争取一揽子人才支持保障政策。同时,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人才支持政策。 《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树牢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形成人才引领发展、发展成就人才的良好局面。 一是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坚持发挥好集团公司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党组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细化党组研究部署人才工作的事项清单,重点加大国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定期召开集团公司人才工作会议。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各单位党委要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人才发展规划亲自谋划、重大人才政策亲自设计、重点人才工作亲自挂帅、重要专家人才亲自联系。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 二是坚持对人才的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开展教育培训和国情研修,持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人才筑牢“国家利益至上”“把一切献给党”等国防科技工业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军工报国、实干兴邦的责任担当。做好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落实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政策,多为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