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即时新闻 集团要闻 查看内容

他为特种弹药“塑形”

2025-5-9 16:50| 发布者: 陈利娟| 查看: 59|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党宣

近日,CCTV-7国防军事频道《正午国防军事》栏目推出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报道《能工巧匠》,走进安徽军工,用镜头展示匠人李宏炼如何为特种弹药“塑形”。

突破精度极限 塑造弹体外形

将棒材车削成“七窍玲珑”的弹体,最薄处只有0.7毫米。弹体如同脆弱的易拉罐,下刀好比一把重剑刺向击剑服,一旦变形就会直接报废。弧面上还要开凿48个比芝麻粒还小的螺纹,这简直是逼着绣花针在肥皂泡上跳踢踏舞,一个角度不正便会前功尽弃。

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宏炼团队自主创新28种工艺,成功在最薄处只有0.7毫米的弹体上进行上百道精密加工,通体加工精度达到目前复杂薄壁零件加工的“天花板”——0.05毫米,让特种弹药瞬间释放最大的威力。

创新工艺技术 “勾勒”内在韧性

除了塑造弹体的外形,还要“勾勒”出内在的韧性。让“内外兼修”的特种弹药完成二级作战,释放最大威力的关键是加强环。

据介绍,加强环放上去后会把壳体分成两个部分,一级爆炸时产生的爆轰波会沿着加强环锥形的面向后平移、泄爆,可以保证后级的战斗部完成后续作战任务。

根据设计要求,加强环要严丝合缝放置在弹体内壁的中间位置,并留出足够的泄爆空间,这意味着李宏炼要在内腔车削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环形槽。端面环形槽本就是机械加工行业的技术难题,更何况这个槽的底面距离零件端口的深度将近20厘米,精度要求极高,槽面公差要控制在0.04毫米。

没有现成的加工方法,创新是破解困局的关键。经过反复试验,李宏炼用独创的一套刀具,采用“浅吃快跑”的方式,将环形槽完美塑形,攻克了该型特种弹药在打击毁伤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用创新“密钥”解锁了成功之门。

在无数次与金属“对话”的磨削中,李宏炼也练就了“金耳朵”,即便是在数十台机器同时运行的嘈杂车间内,他仅仅凭耳朵听就能判断出槽刀的磨损程度。多年来,李宏炼带领团队累计完成300多项技术改进项目,获得20项国家专利。

李宏炼表示:“科技在发展,国家的武器装备持续更新换代,我们要在科研生产技术创新上加倍努力,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