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1875年,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曙光,嘉陵特装的前身——清政府江南制造总局龙华枪弹厂在上海诞生。2025年,跨越三个世纪的嘉陵特装迎来150年华诞,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璀璨在此刻交相辉映。 150年来,嘉陵特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开拓奋进,一路收获前行,从一家普通的兵工厂,蜕变为拥有四大生产基地、形成“3+2”产业布局的国家重点企业,书写了一部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壮阔史诗。 以钢代铜:铸就历史丰碑 在嘉陵特装新落成的展示厅里,有这样一张历史图片格外引人注目:这是1978年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对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颁发的奖状,“以钢代铜”、冷挤压硬质合金模镶套技术等多项成果获得表彰,不仅代表着工厂自主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功,更开创了中国民族军事工业的先河,在世界军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时间的指针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座低矮的厂房里,几名技术人员正忙碌的做着各种测试,研究如何节约用铜、降低消耗,解决大口径穿甲曳光铜壳弹耗用主料紧缺的问题。几番努力下来,1957年,工厂决定“以钢代铜”自主试制钢弹壳,历尽艰辛曲折,经过8年奋战,终于在1965年10月试制成功大口径钢弹壳,打破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可能”的断言,结束了大口径枪弹铜壳生产的历史。 “以钢代铜”重大技术革新的成功,不仅使我国完全摆脱了材料依赖国外的困境,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有色金属,并迅速推广应用到高炮弹壳方面,为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纵观嘉陵特装150年的发展历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是其与生俱来的基因底色。生产枪弹上亿发、手榴弹数十万枚,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勋。生产枪弹,支援抗美援朝。赶制40mm火箭弹防滑帽,支援珍宝岛前线。作为国内中大口径枪弹第一底图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先后向各地军工输出技术、技能人才700余名,提供图纸资料56268册,制造非标设备197台(套),援建国内多个企业……见证并推动着中国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第一颗“钢弹壳”的诞生,到中国军事工业首个大口径枪弹的试制、中国第一台地炮激光测距仪,再到世界首创的轻质产品、国内第一代数字化某光电装备,嘉陵特装始终是“国之重器”的铸造者。如今的嘉陵特装,已由单一产品领域向多领域齐头并进,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口径产品领域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某光电装备和关键单体、分系统科研生产企业,轻型全地形车辆科研生产企业,彰显了其在国防装备领域的发展地位。 三线建设:构筑精神坐标 1965年夏天,为响应国家“加强战备”的三线建设号召,第五机械工业部选址华蓥山脉广安县天池镇华光社区,开始筹建国营华光仪器厂(今嘉陵华光)。从1965年6月破土动工到如期投产,仅用1年时间,华光仪器厂在华蓥山拔地而起,创造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投产、当年完成国家计划“四个当年”的好成绩。其主要产品地炮激光测距仪不仅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科技贡献奖。生产的珠江牌相机镜头享誉国际,被称为“东方蔡司”“镜头王国”。1965年12月14日,时任西南三线建设副主任的彭德怀视察华光仪器厂时,曾称赞说:“华光仪器厂建设快,‘干打垒’质量好。” 与此同时,另一个光学仪器厂国营永光仪器厂(今嘉陵华西)也于1966年8月在华蓥山区开始增建,厂址位于广安县代市镇梭罗乡境内,1970年初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迫击炮瞄准镜、炮用象限仪等。1978年,其生产的60毫米迫击炮瞄准镜二代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合作完成成果奖,其所在企业成为行业内领军企业。生产的珠江S-201相机享誉甚多,多次荣获国家部委相关奖项。 三线建设不仅为祖国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还显著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实力,其展现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精神特质,已内化为企业的文化基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企业员工。 1997年、2004年,嘉陵特装先后整合重组原国营永光仪器厂、华光仪器厂,成立了嘉陵华西公司、嘉陵华光公司,企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作为嘉陵特装的两大生产基地,嘉陵华西已经成长为我国发动机轮系行业“小巨人”,嘉陵华光则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某光电装备和关键单体、分系统科研生产企业,先后研制生产了11种型号某光电装备,承担并完成了多个国家重点任务,拥有46项科技成果,39次荣获国家及部级奖项,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精“小巨人”,为我国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应有的力量。 首辆民用摩托车:勇立时代潮头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鸿篇巨制。踏着时代的铿锵步履,嘉陵开启了积极探索“军转民”的路子,经过反复调查,吹响了进军摩托车的号角。1979年4月20日,企业在一无技术资料图纸、二无专用设备、三无原材料的情况下,仅用四个半月的时间,嘉陵第一辆“争气车”成功示人。伴随着首辆民用摩托车的诞生,嘉陵从此走上了一条成功的“军民结合”之路:1981年开展“国内联合”和“国际合作”,1983年率先出口国际市场,1987年实施企业集团试点和股份制试点,1995年成为“中国摩托车之王”。 作为中国现代摩托车工业的开路先锋,嘉陵不仅成就了自我,还引导、带动了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一个时代印记。 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速度和力量。 2004年,因为一次演训保障任务,嘉陵敏锐地提出研发一种轻型全域机动系统,用以解决轻装步兵在非正常道路条件下机动性差等方面的问题。说干就干,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的情况下,嘉陵通过努力,当年年底就造出“山猫”全地形车第一代样车。此后,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企业成为国内唯一超轻型全地形车供应商。 2017年建军90周年朱日和大阅兵、2019年国庆阅兵、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庆山火救援、“应急使命·2023”、潼南水域救援、长春航空展、历年的中国航展……无一例外,都有“山猫”的身影。 从一纸构想到惊艳全球,“山猫”已广泛应用于各个“战场”角落,成为守护和平的得力助手。 未来图景:蓄积腾飞动能 研发投入强度9%,27个科研项目实现中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3件,多项关键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6×6全地形车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超轻型特种车辆总体技术攻克有人/无人转换、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激光装备研制完成从低功率到高功率的历史性跨越,高精度产品开创了进入新领域的先河……近日公司召开的“十五五”发展规划研讨会上,“十四五”一系列引以为豪的创新成果让人振奋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一粒“种子”:强军报国、强企富民是企业的使命,也是嘉陵特装人的责任。这粒种子,越想向上生长,就越要向下扎根。 创新的动力在澎湃—— 创新是不断递进的旋律。成立智能全地形车联合实验室,建立正向研发流程,构建开放型科研开发体系,推进产品型谱图、技术路线图落实落地,攻关“三化”融合研究项目及关键核心技术,公司新域新质力量不断充实,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聚力创新发展实现赶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时代选择。 人才的动力在蓄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建立厂校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推进青年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引进急缺关键人才,硕士研究生以上占比60%,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重庆英才3人,万名职工研发人员占比1458人,并涌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黎泽勇、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石克、李永禄、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霍永清,重庆市劳动模范易勇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才资源稳步增长,素质明显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改革的活力在延展—— 建立“127N”公司治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514个,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优化,全级次企业经理层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广重点项目跟投和“揭榜挂帅”,流程再造推进多业务统筹融合,一厂四地OA互联互通,大风控体系和大安全体系运行有效,价值创造和成本管控能力持续提升,管控水平和整体效率迈向新台阶……公司紧跟国家深化改革步伐,以问题为导向,瞄准短板,聚焦痛点,主动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力。 品牌的动能在涌现—— 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支部书记破题、党员“揭榜挂帅”和“党建铸剑”等品牌活动,进一步完善“JL135”文化体系,致力打造“好用管用耐用”产品与服务,发布嘉陵品牌发展规划,建设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特种产品一交合格率100%,年生产能力提高四倍,产品出口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用户广泛赞誉……一个“性能领先、质量过硬、服务满意”的嘉陵军工品牌形象正在焕发耀眼的光芒,并将引领嘉陵特装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顶梁柱”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勇做排头兵。 百年犹未老,世纪正青春。曾经的辉煌已载入史册,新的百年画卷正徐徐展开。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嘉陵特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履行强军首责,锚定强军胜战导向,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实施“155”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型企业,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嘉陵力量!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