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中国自主品牌企业,近来无一例外的提出“战略转型”,说明这是一条规律,奇瑞不可能例外。 奇瑞之所以能够“多生孩子”,在于它是个“技术崇拜型”企业。前任董事长詹夏来是个经常爬到车下看底盘的人物,学中文出生,却能把汽车技术讲得头头是道。尹同跃更具有工程师的底蕴。在他们心中,掌握了技术,就拥有一切。因此,奇瑞对技术的投入是不遗余力的。 大家是否还记得,早在2005年上海车展上,奇瑞便一举推出自主开发的5款新车和6款发动机,令全球业界刮目,这是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第一批成果。尽管奇瑞在中国造车是个小字辈,但是,他们的创新成果却让那些大型企业为之汗颜。当然,奇瑞几度陷入财政紧张状况,与这些技术的超强投入不无关系。 我认为,奇瑞最初的战略选择并没有错,错在战略调整的艰难与迟缓,其原因一是技术至上,不吝投入;二是过于自信,轻视对手,以致陷入困境。 尹同跃说, 2007年他们开始思考转型。但事实是,2009年奇瑞仍计划推出16款新车型,同时发布了高端品牌瑞麒与威麟以及开瑞,形成四大品牌体系。应当说这一年,奇瑞在“野蛮生长”的道上走得更远。当然这与2008年国家宣布4万亿投资不无关系。面对市场疯长,买车加价,无动于衷的只有傻瓜。 高端路线没有走成功,当然可以归结为自主品牌不自量力,急于求成,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产业政策的失误,长期对自主品牌矮化、丑化,特别是官员带头不坐自主品牌车,让人们觉得,坐自主品牌车不体面,性价比再高也白搭。 瑞麒、威麟的折戟沉沙,让奇瑞明白了,走高端关键在品牌,单靠技术投入,是走不出来的。 “转型”迫在眉睫,这是今年5月奇瑞“遵义会议”召开的大背景。 尹同跃提出:“如果造出来的不是品牌化产品,国家就不会进一步发展,中国不能总生产没有品牌的产品”。奇瑞的品牌战略超出了企业范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对奇瑞过去的创新投入,尹同跃反省说:“没有品牌导向的创新是无效的创新,是资源的浪费。奇瑞公司过去单品创新上投入很大,但这种创新没有给奇瑞公司带来效益,而是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奇瑞的转型观念新颖而且深刻,描绘的蓝图也十分美好,我们相信,经过这次深刻转型,奇瑞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立于公众面前。但是,转型不是一剂立竿见影的良药,而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幻想,一开始转型,包括奇瑞在内的中国自主品牌立即就能走出困境。真正见到转型效果还要假以时日,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