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艺苑长廊 查看内容

三生三世

2019-9-23 11:34| 发布者: 陈利娟| 查看: 591| 评论: 0|原作者: 杜春红|来自: 东安动力

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映射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三个女人的平凡人生,演绎着时代变迁下的命运抉择。

这是几个普通人的过去,这是一个关于我姥姥、我母亲和我的故事……

我姥姥的故事

对于姥姥的记忆,封存于母亲的回忆、墙上的照片以及我儿时的片段里。

1935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姥姥没有所谓的童年,打记事起就帮着太姥姥干农活,照顾6个弟弟妹妹。18岁那年,经同村人介绍嫁给了大她10岁的姥爷。听说,他们结婚前从没见过面。

姥爷性格倔强,脾气不好,经常动手打姥姥,他们半辈子都是吵吵闹闹过来的,而姥姥就是默不作声地隐忍着,操持家务,养育了7个子女,其中2个孩子在三年困难时期夭折了!

提起三年困难时期,“吃饱饭”就是一种奢望。姥姥一家人饿得吃不上饭,只能靠挖野菜过活。那时有一种叫“灰菜”的野菜长得非常茂盛,姥姥就挖回去煮给家人吃,结果全家“中毒”,浑身长满红包,又痛又痒,而这些相较于挨饿,似乎又算不了什么。

而我对于姥姥的记忆更是断点碎片式的,昏暗的土炕上,姥姥双脚盘在烟簸箩旁边,捏一撮碾碎的烟叶撒在废旧的纸上,再一圈一圈卷成一根锥桶状的旱烟,用火点上,红彤彤的烟头闪闪发亮,姥姥深吸一口,随即吐出一股呛人的浓烟。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总是先去姥姥家待上一会儿,姥姥说是给我捂捂手,其实是偷偷往我手心里塞上1角或2角钱,我便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姥姥56岁那年肺癌去世了,骂骂咧咧了大半辈子的姥爷突然变得寡言寡语,经常一个人走到姥姥的坟头坐上大半天,嘴里不知念叨着什么,可能是和姥姥聊着想说还没说完的话吧……

我母亲的故事

1963年出生的母亲,童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而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1976年的9月。

那天母亲正和伙伴们在院子里玩,突然广播里传出了一个悲痛的声音,一个令人惊愕的消息——毛主席逝世了!一时间,只有13岁的她彻底“懵了”!

“毛主席去世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母亲当时最真实的反应,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如今回忆起那段举国哀痛的画面,母亲仍然记忆犹新。

母亲18岁那年,身为生产队队长的姥爷“托人”给她找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青年商店售货员,这是镇办集体企业,在当时是很体面的一份工作,散装的雪花膏、头油、秋月牌香粉、各种服装、食品应有尽有。

因为售货员的工作需要经常上夜班,两年之后,家庭富足的母亲就选择辞职不干了。

而此时,登门提亲的人多了起来。在众多的提亲者中,父亲算是家庭条件较差,身材瘦弱,其貌不扬的一个,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知识分子”的头衔,有一个吃“官粮”的工作。

由于姥爷是生产队队长,干了半辈子的农活,他是万万没有相中父亲的,用姥爷的话说:“那小体格,能扛得动锄头,还是扶得起犁?”

而姥姥则坚持要给母亲找一个读书人,知书达理,将来有出息,至少女儿日后不会挨打!不知道姥姥和姥爷打了多少次仗,最终母亲还是坚持和父亲结婚了,那一年母亲20岁。

之后便有了我,而父亲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有出息”,父亲的单位不景气,经常是大半年发不出工资,身材瘦弱的父亲又干不动体力活,母亲就得一边种地,一边养猪,一边操持家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我因为没有文化,一辈子种地养猪,日子太苦了,你可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走出去!”

就这样,母亲把她的命运和心愿完全寄托在我身上,为了供我上学,她拆东墙补西墙,拼尽全力!

我的故事

我是一名80后,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

一直觉得,80后是与众不同的一代,品尝过老一辈的苦,也享受着新时代的甜。就如同网上的一个段子所说:“80后,第一批成为独生子女,第一批开始大学收费,第一批取消毕业分配,第一批取消单位分房,而这一次又是第一批开始延迟退休!”

虽是戏谑之言,但不无道理。80后,从出生到成年的人生经历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的独有经历,是矛盾最为集中的一代。

小时候的生活是苦的,而记忆中最大的快乐就是攥着母亲给的零花钱买上一袋2角钱的锅巴和一袋5分钱的冰水,一个人躺在床上悠闲地看着冰水一滴一滴落入口中,那甜甜的味道,含在嘴里,舍不得咽下去。

而后渐渐长大了,最大的快乐是书本给与的。因为家里距离学校很远,所以选择住校。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用冰凉的水洗把脸,然后就开始背书。每天晚上10点宿舍熄灯后,又偷偷点起蜡烛看书,历史、政治、地理……好多好多知识都是那时记住的。

2003年,我以全县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省里比较有名的某大学中文系,我成了全家第一个大学生!那也是我18年来第一次走出县城,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大学四年的时光是短暂宝贵的,在那里我见识了博古通今的专家教授,读到了“先锋文学”作家余华的《活着》以及“新写实主义”作家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读着小说里的人间百态,感受着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奋斗!是的,就是奋斗!

回顾12年的工作经历,最恰当的词语就是“奋斗”!

我从一个贫苦落后的小县城走出来,带着几代人的夙愿和寄托,在奋斗中不断成长,在奋斗中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当伏案灯下,苦思冥想,每当键盘翻飞,文思泉涌,支撑我笃定前行的就是心底那股不服输的力量!

可能如今我所从事的工作,我所过的生活是姥姥和母亲从来没有想过和奢望过的,但正是这种生命的延续,这种命运的坚持和抉择,成就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我伴着窗外连绵的阴雨,记录着三代人的不同命运人生时,夜已深,孩子们已经熟睡,昏暗的灯下,望着他们粉嫩的小脸儿,我突然想,可能30年前甚或是50多年前,姥姥和母亲也是这样凝视着……
上一篇:车的变迁下一篇:没有国强 哪来民富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