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媒体报道,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不止一次谈到国资国企改革问题:5日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国有企业加强是在深化改革中通过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改革;9日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败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中国网:宏观层面,与经济结构转型相关的领域,包括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国有金融企业等等,都与国企改革密切关联。以上这些,将涉及多领域多阶层的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不单需要魄力与勇气,更在于成效。从微观来看,国企改革又是一种企业改革,是一道“精工细活”。这需要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还需要从现代企业制度,国企的效率、竞争力、管理等方面增强活力。 《证券时报》:建立混合所有制,既是国企改革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但建立混合所有制决不能以牺牲某一方的利益为代价,应防止“两种流失”。一方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能在改革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防止私人财产流失,包括防止大型国有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行政权力,引进其他所有制资本后,通过非正常手段侵吞其利益。 《广州日报》: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要确保真改而不是应付式改革,其一是不能寄希望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被改革者主动迎合改革,而必须以国家政策和法律倒逼其打开市场大门和股权大门,放弃继续“抱残守缺”心态;其二,更关键在于未来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混”得公平和透明,从而防止有人借改革之名“谋取暴利”或变相歧视、打压非国有资本。 明确国企产权、政企分开、特许经营、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等方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此番国企改革被誉为“新的一轮国企改革”,受到国内外相当广泛的关注。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全面改革”意在化解深层障碍,这也是国企发展的十分难得的机遇。国企要不要改革?这个问题分歧不多是有共识的,观点也比较一致;然而,国企改革也存在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我们需要破除垄断,以建构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在积极推动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该充当什么角色。另一方面,改革无非是对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那么国企民企如何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怎么来破解“国退民进”,又怎么避免出现国企改革过度私有化的倾向,防止和遏制过去改革中出现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改革中腐败等种种问题。 还有,国企改革最应该寻求的突破性进展又在哪里?改革该从哪突破,以往的“一刀切”做法行不行?国有企业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又是什么?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当前改革一个热门话题,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那么这些决定改革关键和成败的“细则”,该如何准确的把脉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具体怎么下手设计?特别是如何贯彻深化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凸显“市场决定”原则。总之,中国新的国企改革的逻辑和行动框架,是未来的国企改革相当关键的要素问题。 中国国企改革,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将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在宏观层面,相当艰巨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任务,都需要落实到国企改革里头。还有,如何让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焕发新活力,展现发展持续性?以那些大银行、大机构为主的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应怎么来推进?此外,社会保障和财税体制等重要改革,也与国企改革密切关联。以上这些,都会牵动到各级政府与普通公众,要涉及多领域多阶层的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不单需要魄力与勇气,更在于成效。 从微观来看,国企改革又是一种企业改革,是一道“精工细活”。这里,首先需要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还需要从现代企业制度,国企的效率、竞争力、管理等等方面增强活力,特别是要解决影响企业活力的深层次问题。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