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经济社会观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矛盾及相关对策

2014-4-22 15:20| 发布者: 钟森| 查看: 471|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战略意义。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这是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从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格局来说,这是重新站位、跨越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与进步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加快布局,宏观发展环境积极改善,取得明显的成就与进步,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从产业规模和总量来看,2009年全球前25家光伏组件厂商有8家位于中国,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占全球1/3,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580多万千瓦,成为全球第二风电装机大国。节能环保产业连续8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9年总产值达到1.49万亿元。医药制造业近5年平均增速约为23.8%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自2010年起在全国13个城市逐步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第二,从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来看,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卫星导航、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通信技术、电动汽车等当代科技的尖端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一大批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工业装备保障能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重点建设提供各种成套设备。一大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竞相涌现,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快速发展,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

  第三,从宏观政策环境层面来看,国家不失时机地作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同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整个“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战略任务之一。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这一战略任务的高度重视。各地也加紧谋篇布局、狠抓具体落实,纷纷通过研究制定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重点产业、建立园区基地、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等具体行动,力争在竞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的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提升产业能级、打造新增长点,从而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二、当前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加快发展的主要瓶颈。

  1.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较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80%的转化率。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根本得不到转化,无法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应用型科研尚未完全遵循市场导向,科研立项、成果转化和市场开发三大环节缺乏有机统一,资源相互分割,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对彼此的定位和分工认识不清,且始终存在创新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2. 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不强。我国目前关键技术自给率还较低,核心技术掌握仍较少,试验设计能力较欠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重大制造装备进口依赖大,发明专利数量少、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更少,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而且较多地集中于产业链的某个环节甚至是低端环节上相互竞争。

  3.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有待完善,普遍存在着资金使用及管理分散、重点领域投入不足、缺乏稳定而系统的投入支持机制等问题;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研发费用占比高、新技术新产品初期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的相关税收激励政策也显不足;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创业投资、场外交易、发行债券等多种直接融资支持和政策性融资支持等制度还需建立健全。其他如市场准入制度尚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紧缺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引进制度跟不上发展要求等问题也都比较突出。这就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良好制度环境的高要求形成突出矛盾,直接制约其发展动力及成效。

  4. 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还比较乏力。缺乏创新人才、国际人才,特别是那些了解世界技术动向、当代产业结构动向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运作基本规律和惯例的大师级领军人才,可以说是所有矛盾和问题的焦点,是“总开关”。如何培养吸引这样的人才,突破发展关键时期的人才瓶颈,并使之转化为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产业壮大的持续动力,成为困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亟待破解的难题。在资金投入方面,研发经费的不足最为突出和直接。2009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7%,但与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5. 企业长期坚守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风气不浓。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科技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见效慢,是一件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甚至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因此,企业自身存在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当前多元化赢利时代中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的盈利项目对企业家又具有极大诱惑,成为投资决策以及创新投入的干扰因素,造成企业家心态浮躁、随波逐流。一旦形成过度投机局面,不仅产生大量资产泡沫,而且导致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支撑,最终动摇全社会创新发展的根基。

  6. 各地纷纷加快培育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偏差。各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决策的跟风性,产业选择的趋同性,技术环节的低端性,管理手段的单一性以及心态思想上的功利性等认识和做法上的偏差,以及区域之间横向沟通不够,缺乏协调合作等问题,而这些都潜藏着引发新的产业过度同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较高风险,特别是由技术不确定性可能引发的盲目投资的巨大风险。现实中,还存在着顶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帽子,却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高端产业、低端环节”和技术层次方面“低端过热、高端不足”的倾向。

  三、破解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相关对策

  1. 在培育发展的思路理念方面,突出强调正确处理好“新兴”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切忌脱离现实,盲目求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实是新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另起炉灶、推倒建新。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是节能环保型产业,如果热情高涨却陷入盲目发展陷阱,造成新的用地、耗能和排污问题,则与初衷相去甚远,须高度警惕。同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凭空而为,必须综合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地方特色、发展阶段、产业基础、科技水平和人才储备等诸多要素,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能扬长避短、事半功倍,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与传统基础、现有优势和已有条件等紧密结合,充分挖潜、用足存量、优化增量。

  2. 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着重强调选择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从源头上尽量做到不走弯路、至少是少走弯路。一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产业高端,积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从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二要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其受政策歧视、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等方面的发展障碍,鼓励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环节,充分发挥其市场嗅觉灵、技术捕捉准、创新动力足、反应速度快的特点,使技术方向日益明朗化。三要积极构建技术发展方向预测的全国性互动平台,发挥我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资源丰富的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合力探索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四要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引导作用。

  3. 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方面,着力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价值为检验的科研机制。就当前最紧要的制度建设方面而言,莫过于加快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完整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其一,建立科研立项市场评价标准体系;其二,建立需求导向试点制度;其三,建立科研成果经济效益长期跟踪制度;其四,加大政府采购、重大工程(项目)采购的扶持力度。

  4. 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方面,着力建立起“成就其事业、激励其贡献和愉快其精神”三位一体的急需人才工作模式。国内广阔的发展环境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前景对国际人才已经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但人才能否扎根的关键在于能否助其做大做强事业。因此,真正建立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创新事业和施展技术绝活的创新平台,是人才施展理想抱负的根本。

  5. 在营造发展氛围方面,着力引导好广大企业家形成愿意并且乐意长期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的良好心态和价值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功与否的基础在企业,重点难点也在企业,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又在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否强烈、创新动力是否充足。而这既取决于企业家自身的素质与境界,也取决于社会风气与政策导向。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企业家拥有极强的创新精神,但在大的时代潮流或者社会风气影响下,很有可能被迫一改初衷。日本的教训表明,由汇率变动带来的投机性提高,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降低企业进行长期实业投资的热情。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投资导向入手,继续加强资金流向的引导和监管,加大财政投入对风险投资的示范引导,发展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增大投机性投资的获贷难度,着力引导社会资金真正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再者,从加大创新激励入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给予荣誉与奖励,就像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示范和引领效果一样,树立起创新光荣、实业兴邦的风向标。

  6. 在加快国际化进程方面,着重研究制定既能在交流合作中发展壮大自己又能很好保护自身利益的长期指导战略和具体应对策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应对当下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又是化解今后资源能源制约的必由之路,攸关各国切身利益,今后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将成为常态,但总体上看竞争态势十分激烈。为此,一是科学制定具有指导性、前瞻性的长期发展战略,确立起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发展战略模式;二是运用高效灵活的各种策略加以具体应对;三是进一步创新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方式。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