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每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成长之魂,是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 一、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新闻宣传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首先,党的新闻工作面临着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舆论呈现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这对我们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解决作风、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其次,党的新闻工作面临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竞争的新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新闻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也使新闻领域出现了一些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损新闻事业形象的问题。有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出现了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受经济利益驱使,出现了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等有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现象。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端正作风、文风,才能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党的新闻工作面临着提高队伍素质的紧迫课题。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新闻队伍也不断壮大,一批又一批年轻同志进入新闻队伍。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知识、有创意、有激情,但对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国情了解不够,客观辩证地剖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是缺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践经历,个别新闻从业人员政治意识淡薄、群众观点淡化。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加强作风、文风建设,才能继承优良传统、强化社会责任,锻造出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新闻队伍。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更需要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途径,“走转改”活动就是这种创新的产物。北京市认真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实践表明,“走转改”活动顺应了当前形势发展的新需要,契合了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新期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新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文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新闻战线经受了思想和精神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在不断的总结和提高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 一是必须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两大基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是人民利益最忠实的代表者,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私利,这就决定了新闻事业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新闻媒体既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又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增强党性原则,要求所有媒体和编辑记者都要走基层、接地气、增底气,深入生产建设一线,亲身感受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感受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感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理解,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广大新闻工作者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深入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切身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饱含深情地排民之忧、解民之难,推出了一大批有见地、指导性强的新闻作品,宣传了党的主张,回应了群众关切,服务了百姓生活,推动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拉近了同人民群众的距离,充分诠释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这是“走转改”活动最有意义、最具价值的一个方面。 二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党的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新闻贵在真实、美在真实、力量在真实。近年来,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远离基层、脱离群众,只接“天线”、不接“地气”,不去深入实地采访,而是热衷于从网上扒新闻、拼稿件编新闻、凭想象造新闻,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声誉。“走转改”活动就是要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和群众生活,扎根实践,求真务实,坚决革除这种不良习气。 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提出了“家家有基地、人人有驻点、天天有报道”的总体要求,市属新闻单位在全市建立基层联系点200多个。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了大量富有生活气息的典型事例,掌握了大量事件背后的故事、新闻背后的新闻。同时,从制度建设入手,严格规范新闻传播秩序,使每名记者都做到“不是亲眼所见的不报道、不到现场采访的不报道、不经审查核实的不报道”,坚决杜绝无病呻吟、闭门造车的现象。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新闻工作才能上层次、上水平,才能有效遏制低俗之风、虚假新闻等痼疾顽症,才能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三是必须坚持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必须同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要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和主张,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新闻宣传必须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群众爱读爱听爱看,让报道入耳入脑入心。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八股文章,千人一面、毫无生机的官样文章,是不可能让党的政策走入群众心坎的。 在“走转改”活动中,北京市媒体把“改文风”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组织广大编辑记者真诚地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学习运用群众的语言,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陈词旧调少了,活泼清新多了;“鸿篇巨制”少了,短小精悍多了;耳提面命少了,娓娓谈心多了;简单肤浅少了,深刻分析多了。群众普遍反映,这样的报道听得进、听了信、听了服。实践证明,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深入实际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清新朴实的文风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战略举措 实践充分证明,“走转改”活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大课堂”,是联系党和群众的“连心桥”,是打造精品力作的“金钥匙”,是锤炼新闻队伍的“大熔炉”。我们要把“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经常性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走转改”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要在推出精品上下功夫。深化“走转改”活动,关键是要解决好“下”和“上”的问题,做到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沉下去,一大批精品力作涌上来。要精心策划选题、周密安排部署,准确把握党委政府的关切点、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社会舆论的兴奋点,认真总结科学发展的新鲜经验,反映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挖掘身边榜样的感人事迹,回应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要集中优势资源、选调精兵强将,深入采访调研、精心编辑制作,推出更多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精品力作。对活动的优秀成果,各类媒体要集中刊播,相互借力,提高知晓度和影响力,让优秀的作品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真正深入人心。 要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走转改”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次“大练兵”,是提升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政治意识、群众观点,切实为党服务、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要引导新闻工作者在接地气、访民情、问民意的过程中,挖掘别人没达到的深度、找到别人没想到的角度,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和水平;要引导新闻工作者在实践的艰苦磨砺中,感悟生活真谛、锤炼品质作风、端正职业理想,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评论员。 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制度管根本、管长远,要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推动“走转改”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建立领导干部示范带动机制,班子成员定期带头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撰写稿件;要健全基层联系点制度,帮助编辑记者深入了解市情民情;要完善保障机制,从经费、人员、物质等各方面为编辑记者提供保障、创造条件;要强化激励机制,突出刊播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形成重视基层、重视原创的工作导向;要健全完善考评制度,建立监督责罚机制,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优评奖等方面向基层一线倾斜,把考评结果体现在资源分配上、体现在人才使用上。 要在总结经验上下功夫。“走转改”活动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效载体,更是探索新闻工作规律、推动新闻理论创新的绝佳机会。我们一定要及时总结各单位的新思路、好做法、新经验,把个人的收获转化为全战线的共同智慧、共同经验,进一步丰富党的新闻工作理论,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