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孙一天天长大,按照时下“智力开发越早越好”的说法,应该进行启蒙教育了。于是,他的母亲买了一大堆幼儿音像教材,什么汉语拼音、英语、《三字经》、《弟子规》一应俱全,让我们每天随便播放一段时间,给小外孙“熏陶熏陶”。于是,陪小外孙攻书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自然落在我肩上。 开头几天觉得枯燥乏味不堪,后来感觉,这其实也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不学白不学,学了总会有效果。 说来不好意思,别看咱活了一个花甲,好歹“爬格子”多年,也有一些文名,其实,初始文化程度并不高,接受正规国民教育只有七年。在我们刚好读完初一的那个夏天,“史无前例”爆发了。于是,学校停课了,我们“革命”了,下乡了,进厂了。国民教育七年的结果,也基本上还给老师了。还好,汉字还认识几百个,可以看看书,读读报,兴之所至,还可以在纸上涂涂鸦。数学嘛,加减乘除还是会的,买东西一般不会多付钱。至于汉语拼音、英语什么的,早忘在爪哇国了。现在,“笔耕”又要换成“打字耕”,懂点汉语拼音,那是必须的。 于是,当放汉语拼音碟片时,小外孙因为好奇,目不转睛,咱也目不转睛,因为,这都是我们不知道的。什么“前鼻韵母”、“后鼻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单韵母”、“复韵母”,等等,过去不清楚,现在知道一点了,键盘上打字,速度似乎快了一点。 据说,2岁多的儿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老让小家伙看拼音碟片不行,于是就换成《三字经》。 相信我们这代人,绝大多数大约只是知道有《三字经》这回事。这还要归功于当年的批林批孔运动,把《三字经》当作反面教材,配上批判性的注释,大量印发,供大家写批判稿用。当然,完整的版本估计都没有看过,更不用说记下来了。 《三字经》三字一句,而且押韵,极易成诵,几天下来,小家伙居然能够背诵好长一段了。有一回,我们家族聚会,好几个孙子孙女都来了。这可是他们“才艺展示”的好机会。在众多爷爷奶奶的鼓励下,我家小外孙居然一口气背诵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特别是那个“扬”字,抑扬顿挫,很有点味道,赢得大家喝彩。同时也把大家唬得一愣一愣的,因为基本上都不知道这玩意,当然,也无法判断小家伙背错没有。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非常重视儿童启蒙教育的。他们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历史、天文、地理、生物、音乐、伦理和道德等学科的常识,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在结构上三字一句,而且押韵,朗朗上口,极易成诵。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是当时儿童的必背读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可惜,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子女,由于“你懂的”原因,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到它。 “人生有涯,知无涯”。现在,可以借陪小外孙攻书的机会,认认真真补补课,何乐而不为呢?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