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青山之声》报上看到一篇新来的大学生谈初到青山的感受的文章。文中谈到,报到时,没有想明白青山公司为什么要建在这里。后来才领悟到,青山公司建在这里,体现了一种大智慧。 这个结论是有根据的。厂区背靠缙云山,空气清新;面临老成渝公路,交通便利。从青山出发,上成渝高速公路到主城区,只需20多分钟,到重庆办事,一般情况下,即使坐公共汽车,半天也可以跑个来回。青山社区相对封闭,治安环境良好。没有城市喧嚣,但离都市不远。说是“洞天福地”有点夸张,但的确是个工作、生活的好地方。 不过,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把青山建在这里的初衷,与今天的现实,却是大相径庭的。 一 这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三线建设50周年纪念。 半个世纪前,共和国处于十分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之中。1960年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中印军事冲突;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 1962年6月,中央作出“整军备战”的决定,制定了武器装备生产动员计划,兵器工业开始紧急动员战备生产。1964年5月。中共中央举行工作会议,讨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并提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方针。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内地建设问题。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现在再不建设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 面对战争威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中止原来“抓吃穿用”的“三五”计划设想,决定从1964年起转而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1964年8月,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准备打仗,三线建设要抓紧”。兵器工业开始规划和组织三线建设。 二 第五机械工业部根据青山厂建设的方向和任务,确定在西南重镇——重庆市郊选址定点建厂。 1964年12月,第五机械工业部组成了由重庆长安厂、第五机械工业部勘探公司、第五设计院的有关领导、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选址定点筹备组,并任命重庆长安厂副厂长来金烈、党委副书记袁德恩、设计所长王家琪三同志为负责人。 选址定点筹备组全体成员为选择厂址到处奔波。先后对重庆市郊区陈家桥、璧山县牛角湾、青杠公社青河大队——桐子湾三个选点进行了实地勘探和综合性技术考察。对三个选点考察的地理环境、气象、水文、电力、水源、交通运输等条件进行了详细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 距重庆 桐子湾,紧靠璧山县东山西侧,四面环山,地形隐蔽,环境清静,空气清新,无灰烟影响,符合“依山傍水扎大营”、“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方针。 当地自然条件为:风力荷载 该区还有两个优势:一是西侧 随后,一大批工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繁华的城市,背井离乡,携家带口,来到这里,扎根山区,建设青山。 五十年风风雨雨,历尽艰辛。青山,经历了改扩建为特种产品生产厂、转产特种产品、军民结合、专业发展汽车变速器等历史阶段,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终于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变速器研发、生产、销售专业企业。 三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青山厂建在桐子湾,靠山了,隐蔽了。当年,即使行走在成渝公路来凤至青杠段,没有人介绍,你绝对不知道里面还有一个兵工企业,还有几千人口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完全符合战备要求。 但是,对于和平时期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却有着诸多不便之处。 这里,远离城市,交通极为不便。虽然靠近成渝公路,在厂区公路岔路口也有招呼站,但到重庆的长途汽车只有2趟,中途上车,时间很难把握,不容易赶上。到璧山的车多一点,但需要在璧山转车,弄不好,要等好久。一般情况,早上出门,下午4、5点钟到重庆,算是正常。 从重庆回来更麻烦,如果错过了璧山到青山的末班车,那就麻烦了。记得1980年元旦,我们带着不到4个月的女儿从重庆返厂,原计划坐厂里下午3点返厂的班车,结果班车临时有其他任务,没有来,只好赶到牛角沱乘重庆到璧山的客车。没想到在山洞被堵得严严实实,2个多小时一动不动,女儿饿得哇哇大哭,做父母的还一点办法都没有。车到璧山已经8点过了,到青杠的客车早就没有了,好在老婆家在璧山,正好回娘家看看。 遇到这种情况,在璧山没有亲友的,那就惨了:要么连夜步行40里,要么在旅馆住一宿。但那时住旅馆还真麻烦,大多数都选择了夜行。 远离城市,交通极为不便,大人尚且可以忍耐,可以克服,可以靠两条腿,孩子呢?他们不能象城里的孩子那样,星期天可以到文化宫、少年宫、动物园去玩,少了许多童年的快乐;有个什么疑难毛病,不能到专业的儿科医院就诊。当然,从上幼儿园起直到高中毕业,一般也没有选择学校的余地。 这里,环厂皆山,环境封闭,面积狭小,几乎与世隔绝。工厂设有医院、幼儿园、从小学到高中的职工子弟校,甚至办过职工大学,地方派驻的商店、邮局、银行等等一应俱全。可以这样说吧,青山子弟,可以从出娘胎到上学、就业直到退休老死,都能够不出青山一步。 保障是有的,但没有选择的余地;生活的半径,也被固定在桐子湾这狭小的天地。青山职工和所有三线职工一样,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孩子的成长空间,诠释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献精神”。 四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都市的繁华,毕竟对人们拥有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改革开放初期,人事劳动政策有所松动,有点办法的职工选择了“调离”,其中工厂地理环境的考量,应该是第一位的。 个人长期性呆在山沟不行,企业长期性呆在山沟更不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又实行了大规模的三线搬迁,一大批与青山公司一样的三线企业,告别山沟,搬迁到重庆、成都等大城市郊区。 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通车,青山人“喜大普奔”:青山公司一下子相当于搬到了陈家坪、石桥铺一带;青山所在的青杠乡,也发展成了青杠经济开发区,也给青山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地理环境的劣势,一下子变成了优势。当交通不便成为过去时,青山,立刻变成“面向青山,春暖花开”。令人伤感不已的“抬眼就看山”,现在,居然成了不少高端楼盘的卖点。 按照三线调迁政策,青山本来也是可以搬迁的。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善,上上下下都不愿意再折腾了,没有搬迁。而且,为了做专做精做强做优青山变速器,持续加大了在青杠地区的投资力度。 地理环境的逆转,“军转民”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青山公司在产品市场、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使青山公司成为极少数在备战原址上凤凰涅槃的三线企业之一。如今,“在青山上班,在璧山、重庆住家,孩子在璧山、重庆上学”,成了新一代青山人的基本模式。定居青山,也成了不少退休职工的选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备战的需要,青山选择了桐子湾。一条高速公路,又使桐子湾挽留了青山。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