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常作伴 翰墨常为朋 ——记2014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李和平 一个人年轻时要求上进、不断学习,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一个人得到外人的肯定,也不难;难的是让周围所有人都认可。 一个人自己学习、自己提高,还是不难;难的是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望江公司李和平,就是这样一个与学习作伴、与提高相约的年近花甲的人,他那种求知的劲头、执着的信念、坚定的毅力,无不成为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楷模。参加工作40年来,他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勤奋勤勉;年近花甲仍组建“草根”队伍,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激发了望江文化发展的创新活力,谱写了望江文化发展的繁荣乐章,也使他在2014年成为了闪耀全国的“百姓学习之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为舟”李和平对此深有体会。他好读书,也好藏书,一进他的办公室,20多平方的地方,全被书、报所占据,俨然它们成了办公“主角”。2011年公司分配集资房时,他特意选择了三居室的,为的就是给书安一个“家”。他亲自为自己的书房设计,四面墙都变成了满满的书柜,溢漫着书香。如今家和办公室的藏书已达5000多册,涉及政治、文学、历史、地理、音乐等,也为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当别人休息日留恋于吃啥、玩啥、买啥时,他却与书为伍、与笔作伴,在家或办公室中满足于阅读和创作的“小确幸”中。 他从9岁起,就开始记日记,从最初的间断写到的每天坚持写,至今已整整50年,写下的日记本也多达30本、350余万字。哪怕后来随着工作的变动、职位的升迁,他的这一习惯也从未间断过。这30本日记不仅记录了他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成为他每天练笔写文的小平台。当初投稿时,他与业余文学爱好者一样,总是“广种薄收”多半没有回音,但他从未放弃对学习、对创作的追求,依然坚持不懈。逐渐地,署名“李和平”的稿件开始见诸报端,从80年代初在重庆电台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件算起,他已有220多篇新闻(通讯与消息),260多篇散文、诗词发表在市、区、行业报刊(电台)中发表。 靠着他的勤学习好钻研,逐渐从团委宣传干事成长为中层领导,先后走上了团委、宣传部、工会、实业公司、销售公司、党政办、组织干部部等单位的领导岗位,业余时间被繁忙的工作事务填满。但李和平深知“吾生也有涯,而知已无涯,”以前的理论与实践已不能满足于工作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岗位、新职责,他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向书本学、向同事学,一有时间就泡在办公室咬文嚼字。迅速地,他就从只写新闻报道、文学创作的角色当中转换过来,从写一般的文件与简报发展到承担大块计划与总结材料,其撰写的经验材料在国防科技工业、中国兵器行业中交流和被国内主流媒体收入。而这其中的付出与努力,可想而知。写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小小的细节:一年的春节过后刚上班,宣传部的员工刚一打开电脑,就看到时任宣传部部长的李和平发来的文章,仔细一看发来时间,居然是初二的下午!且不说他节日期间的加班加点,单是平时与周末的熬更守夜,已让我们年青人吃不消,不得不从心底里流露佩服之情!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和平不满足于自己的学习和提高,他还创造条件,带动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提高。在八九十年代的团委、工会工作中,他就利用工作条件,积极在青年和员工中开展读书征文、文学征文、诗歌创作等与学习相关的竞赛活动。在随后的组织干部部、宣传部工作中,他又举办了政治、管理和文化等内容的培训班。从中层领导岗位退居二线、任厂史办主任以来,李和平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他结合员工的兴趣爱好,先后组建了望江文学社、诗社和摄影爱好者协会,成立了望江自己的“草根”队伍,目前会员已达90余人次。自建社以来,会员们已先后有920多篇文学作品、70多幅摄影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会员张洪成以望江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边缘人生》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微型诗社还以“望江诗社供稿”为名,刊登了望江会员10多期130多首微型诗、小诗和散文诗。他还创办并主编了《望江诗风》和《望江邮协》,刊登会员和爱好者的作品。这一系列协会的成立,既丰富了望江人的业余爱好,也传递着望江人满满的正能量。 “业精于勤,荒于嬉。”对于已近花甲之年的李和平来说,荣誉的取得固然值得欣慰,但这毕竟属于过去,在为望江培育文化新人不遗余力的同时,他在其用毕生精力营造的文化之路上将走得更远、更坚定、更有力量!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