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企业资讯 查看内容

汽车服务业,呼唤真正的汽车诊断师出现

2015-6-3 13:56| 发布者: 熊绪岗| 查看: 521| 评论: 0

       汽车维修行业伴随汽车制造行业经历了最近15年的快速发展,从“教学——设备——人才——配件——用品——服务——销售——二手车——解体——再制造”等一系列环节逐步深入,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备的封闭体系,但是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1、 已经具备封闭的体系,所以服务价格透明度不高。

  2、 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是传统的师徒传帮带模式依然占据主要位置,阻碍了人才的发展。

  3、 专业度太高,导致行业外部竞争恶劣,行业内部恶性循环。

  4、 大资金服务模式导致很多4s店生存困难,甚至出现跑路潮。

  5、 很多地方依靠所谓的汽车项目圈地,导致一片片的“汽车鬼城”不亚于楼市鬼城。

  4s店的所谓自由竞争经济不但没有催生汽车维修市场化的运作,反而加剧了汽车维修市场的垄断,甚至出现了客户经常要开几十公里的车到另外一个城市进行简单保养,其直接后果是:有资源的企业不再钻研“汽车诊断”,只需要按照手册要求客户掏钱保养,没资源的企业则不断的寻找可以垄断的资源,于是批量4s店不但没利可图,而且还会让企业负债累累。

  更可怜的是车主:不管在哪里维修保养,钱都没少花,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车辆得不到真正保。按照正常逻辑,车辆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部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时候企业应该先对车辆进行“有效的诊断”,之后再根据诊断结果对车辆出具“维修保养内容和所需要使用的零部件”,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按照手册换机油。

  根据估算,全国1.4亿台次机动车,每年因为诊断失误所造成的损失不低于500—800亿元(这里面包括配件提前更换、配件质量低劣、诊断方向错误、配件更换不准确等方面,每台车按照500元计算)。这个问题不但是车主的钱有巨大的损失,还包括巨大能源浪费和持续的环境污染。

  一、汽车诊断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通过下面具体事例一一说明:

  1、汽车零部件质量诊断:根据中央电视台2011年每周质量报道,当年在汽车维修市场和配件市场抽检的60个品牌制冷剂有55个是属于国家在2002已经被明令禁止使用“r12制冷剂”,在随即市场调研当中发现:在用车大约50%使用的都是可以导致车辆空调慢性损坏的这种劣质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将毫不例外的排到大气中,严重破坏臭氧层。汽车诊断专家阚有波做过估算:假设1全国每年有3000万台加注劣质制冷剂,每台车需要加注500克,那么全国就是1500万kg(1.5万吨)的制冷剂被泄漏到空气中,这将导致无比巨大的环境破坏。

  但是,如果我们汽车在进行空调维修前先对车辆空调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品质诊断,再对空调系统泄露进行有效诊断,然后依据结果进行“科学维修保养”,必定能够有效杜绝劣质制冷剂的流通。

  2、汽车性能的诊断:包括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的内容。2012年媒体曝光的武汉出租车刹车失灵事件就是另外一起“汽车诊断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事情的起因是一批出租车在使用的过程中频繁出现制动失效现象(刹不住车),虽然4s店不断的进行配件更换,厂家也投入精力试图解决,但是最终结果是没有解决。更为奇怪的是:这批车在检测场验车都是制动合格。经过中国汽车诊断师大赛的发起人现场对车辆进行12个批次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诊断结论:这批车在使用的过程中,这是一起在高温下由于刹车片与刹车盘摩擦系数不对导致的批量性问题。

  3、汽车零部件寿命的诊断: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市场,请看下面的数据:现有汽车制造企业100家以上;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0万家以上,现有零部件经销企业30万家以上,现有正规修理厂和4s店40万家以上,据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公布的数据,现有汽车配件城(市场),截止于2012年底全国已经超过1000家。如果把中国的1.4亿台机动车做为总量计算会发现:

  1)平均每家修理厂有客户350台车

  2)平均每个配件店供应1.3个修理厂

  3)平均每个配件厂供应2个修理厂(不含出口)

  4)平均每个县级市有将近4个汽配城。

  但是:这些企业都还生存着,只能说明车主的钱养活着这个巨大的市场群。零部件寿命缩短是其中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汽车诊断师是汽车零部件寿命的真正医生。

  二、以上所有的这些数据说明以下三个问题:

  1、 没有汽车诊断师的行业,是不会有好的发展前途的,尤其是面对我们现在的企业员工主力军的90后,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但是如果面对的都是简简单单的做保养和高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必将导致招工困难,这一现象现在已经凸显,尤其是一线城市,长期下去,必将导致行业人才素质下降,最终结果是技术能力下降,消费者继续为学费买单。

  2、 没有汽车诊断师的汽车修理企业,是不会有好的汽车维修保障的,很多企业是靠这些所谓的“无微不至”的服务。“服务至上”的本质就是通过服务弥补专业的不足,获得消费者表面的接受。

  3、 没有汽车诊断能力的个人,是不能够获得客户尊重和认可的。汽车服务行业属于技术服务行业,靠的是技术做基础,它与我们其他服务业(如宾馆)有本质区别——技术的先导性极强,消费者也是因为汽车的技术性才会如此爱惜和珍惜车辆。试想:一个消费者面对的技术人员都是比自己还不专业的只是能够熟练操作的技工的时候,他们对“技术的敬畏之心”怎么可能会有呢。获得客户的认可和尊重,必须是一个能够对车辆进行技术诊断的“诊断师”。

  三、汽车维修行业转型升级,需要靠内核的转变才可以。

  2014年9月份,交通部等10个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文号为交运发〔2014〕186号。这是这个行业的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里面明确的提出了加强汽车维修科技含量的目标,提出了诊断一体化的方向,也明确提出了鼓励行业协会、汽车保险机构、专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举办维修技术培训和技能大赛。正式在这种大环境下,汽车诊断师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全面展开。

  1、本次比赛涉及:2个诊断3个能力4种形式。

  2个诊断是:汽车性能诊断和汽车零部件质量诊断

  3个能力是:能够动手诊断修车,能够动嘴讲解案例,能够动笔撰写文章的三个能力,为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寻找全面诊断人才

  4种形式是:理论笔试竞赛、知识讲解竞赛、动手排故竞赛、综合分析竞赛

  2、所以比赛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将一些习以为常但实际是错误的汽车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向全社会和全行业做正向传播,从而减少消费者损失,减少环境污染。

  2) 将一些最常见的汽车零部件搬到比赛现场,让这些选手现场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这些零部件是不是可以使用,品质是不是合格——很多方法非常具有可传播性,甚至消费者都可以现场学会。

  3) 通过故障设置以及排除故障环节,让选手进行一次真正的诊断,使得那些“神秘的诊断”直接面对消费者,给大家一个真相还原,让消费者了解诊断的真正方式。

  四、中国汽车诊断师大赛回顾:

  中国汽车诊断师大赛于2014年初由安莱(北京)汽车技术研究院阚有波先生倡导并发起,得到了行业内多名专家的鼎力支持。大赛今年是第一届,以后将每年举办一届,持续5年,直到把“汽车诊断师”这一新名词打造为“中国汽车维修行业”的风向标。

  首届总决赛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后市场联合会、安莱(北京)汽车技术研究院主办,由安莱(北京)汽车技术研究院、诸葛天下(北京)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诸葛修车网)、通联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广西博达科技有限公司及媒体公司组成的大赛总决赛组委会承办,由25家媒体组成媒体团。

  中国汽车诊断师大赛能够热火朝天的进行,也正是由我国汽修行业人员的低迷发展态势所驱动,致力于采用新型的汽车诊断师大赛内容,通过对参赛选手的全国性覆盖,将大赛办到企业门口,降低门槛,只要你认为自己行,就可以报名参加一轮轮PK。从而对选手进行全方面考核,每场比赛通过10位汽修专家、10家相关媒体、和100位企业老板和技师和车主组成的大众评审团的投票,选出全国50名优秀汽车诊断师。在经历场赛、区赛、总决赛的整个过程中,大赛顶级维修专家团队将对参赛选手进行全方位指导,给优秀选手的最大化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以及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中国汽车诊断师大赛将为汽修行业精英提供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能力,成为业内专家的平台。为实现中国汽修行业的全面发展和资源的优势整合带来前所未有的伯乐平台,也为超过两亿车主带来丰富的汽车知识和实践讲座课程,让广大车主在参与互动的同时学习科学的驾驶技巧、科学的节能减排习惯和科学的维修理念,让车主懂车爱车,自发的节能减排,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诊断师大赛的目标是要让中国100万汽修人同台竞技,实现“百万”汽修人成长计划,选出“千人”重点打造,完成 “千人培养工程” 的技术总监梦想,全力寻找50位能够“动手修、动嘴讲、动笔写”的汽车诊断师,最终8名选手将获得“汽修梦想助力团”支持。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