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中,铜元局作为当时陪都最重要的枪弹生产基地,为中国的八年抗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为前线抗日战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杀敌的子弹;正如百年老厂长江电工厂《长江赋》中所描述:“‘七七’事变,倭寇入侵。国难当头,更名为廿工厂。集神州精英,并入内迁数厂。制造军火歼敌顽,抗强暴;数千员工同仇敌忾,卸夷蛮。血与火中经受考验。八年抗战,胜利丰碑,铭刻员工卓越贡献。” 重庆自1926年6月至国民政府统一四川,一直为四川军阀刘湘所盘踞,这使得重庆相对于四川其他历经战乱,数易其主的城市,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刘湘为了扩充军工实力,于1930年,造币之外,铜元局开发了第二种大业务——造子弹,成为驻军刘湘第21军子弹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宣布全面抗战,坐落于重庆南岸的铜元局,于当年8月6日经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派员接收,易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工厂,承担了全力赶制枪弹以供前方作战的重任。 生产规模扩大后,二十工厂纳入了军事管制。1939年军政部发出布告:“查抗战期间,该(兵工)署各工厂任务甚重,为严密防范计,着按照本部前颁之工人待遇暂行规则之规定,确定工人身份,一律视为陆军军人,一切行动均以军法管理”。因此,工厂的所有职工都按部队编制授予了军衔。由于工厂规模大,生产抗战武器,且管理正规,待遇合理,致使大量人员蜂涌而至,要求进入工厂。军工厂的工人需要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生产枪弹为前方生产军备,选择工人必须身体强健,因此,二十工厂招工很严,主要考体力,当时工厂从主要枪弹生产厂英厂(英进设备)、德厂(德进设备)至行政办公处大花厅有一48级的陡石梯,应试人员要挑着200余斤的铅块从石梯的第一级向上攀登抵达顶部48级后,才视为合格。 若将摄影镜头拉回到那抗日烽火连天的年代,在铜元局48梯下,可见成百上千的热血男儿为了谋生,也为了为抗战前线出一份力,排着长队依次进行繁重的体力测试,虽然有的人心生畏惧,虽然有的人挑着200斤的铅块在攀登途中倒下,甚至累得吐血,但很多精壮汉子,仍坚持咬牙完成了考试,被合格录用,成为抗战后方军工生产的一员。 抗战期间,二十兵工厂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张,抗战前设备430部,1945年达1131部,是战前两倍多,员工人数也由1000人增加到5000余人。1937年铜元局全年生产各类枪弹791.5万发,到1945年每月可生产枪弹1070万发,全年产量可达战前产量十余倍。每年有1亿多发仇恨的子弹运往抗战前线,这对侵华日寇是巨大震慑,也是对重庆大后方一个极大的安慰和保障。 1941年厂内在沿江(疏散区)修建连接各防空山洞的沿江战备公路,其中修建了一座高20余米的水泥浇铸的公路桥,取名为“迎胜桥”,即迎接抗战胜之意,此桥如一座精神堡垒,鼓舞着铜元局20兵工厂全体员工的士气,彰显了全体员工的抗战必胜决心。此桥于1942年底建成,成为厂区通往沿江各山洞车间、成品库房的必经之桥。迎胜桥一直保留至2001年后厂区土地置换时撤除。 此时,我翻阅着那些铜元局、英厂、德厂、大花厅、迎胜桥等发黄的老照片,查看着那些已经久远的历史档案,整理着大脑中那些碎片般的零散记忆,想起我曾经在长江电工厂(原20兵工厂)工作的日日夜夜,我作为一名曾经为新中国国防建设效力的兵工战士而倍感自信和自豪。今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觉得在此之前写作此文,是一件有特别意义的事情。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