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记忆] 自建发电厂 ——离休干部潘宝质回忆在“辰溪兵工厂”的故事之三 机械加工厂离不开能源。但新厂址距辰溪县城十余公里,不仅新架设输电系统投资大,而且辰溪本地供电就不足。没有新建电源,新厂就建不成,更不能开工生产。我到武汉找中南军工部朱毅部长。他让我找曾志副部长。我便向曾副部长汇报:辰溪兵工厂目前的厂址分散在农村的山沟中三个村庄,生产工作室与农民住房混杂在一起,生产场地极其分散,给生产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加上当时正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要增大枪弹生产,广州新南机械厂要内迁到辰溪来,两厂合并职工近两千人。新建厂址是大山洞,生产可在山洞中,对防空十分有利。曾副部长最后表态说:“武昌有二台美军使用的快装发电机,一台发电四百千瓦,你们可以来人,拆回去用”。这样发电设备来源就解决了。 我回辰溪就着手组织。金絃稷同志带十六人的工作组到武汉搬运发电机,工作组中有机械工程师、老练的搬运技师、技工,做过发电的技师,及钳工、会计等,他们到武汉仅用二十天时间就将两台发电机完整拆开、包装、并雇船运到湖南常德市,然后改用小木船,直运孝坪沅江边球岔上岸,再用汽车转运到建设发电厂的山洞口备用。 山洞是大岩石经过流水冲刷和大气的风化,经过上千年,从小洞逐渐扩大成大洞。洞顶岩石因风化、碎裂,不时掉落。发电设备安装在大山洞里,为防止刮大风飞沙走石威胁人身安全和砸损设备、影响生产,我们考虑在山洞中建设钢结构保护厂房。所以,在搬运发电设备的同时,这个钢结构保护厂房,经蔡昌谷工程师的设计和指导施工,在山洞里建起来了,及时为发电设备安装创造了条件。 美国制造的四百千瓦快装发电机,是为军用的,在前线配合美军作战。这种发电设备分几大部分,有锅炉、蒸汽机、发电机、四十马力的送风机。锅炉是燃煤粉的,有一套自动向锅炉火床送煤粉的燃烧添煤机。为了隐蔽、避免被发现,它的烟囱极短。要靠送风机把烟吹散。在武汉拆设备之前,工程技术人员事先对整套设备绘了各种必要的、重要的图纸,在后续安装起了大作用。 为了节省发电设备自身动力消耗,增大供电量,我们决定不使用两台大马力送风机,改成利用高烟囱抽烟。再是增加煤炭的粉碎机,由我厂自行设计与制造。 制造高烟囱,多数用红砖砌或是用水泥做成一节一节垒起来,也有铁板卷圆,一节一节接起来。但是我们缺钱,以上办法均不能采用。我大胆地决定用较新的空汽油桶做。考虑到山洞口空间有足足三十米高,而烟囱不超过一些,风一刮,浓烟反而会吹进洞内,不仅影响生产,还可能造成人员煤气中毒。由于从锅炉出来的烟,需要走一段烟道,所以我定为高三十五米,加上原有那一段十米高的旧基座,这样烟倒灌进洞的机会就少了。 我把这个方案交给张文欧工程师设计。这个烟囱,底部一节大约十五米,在油桶的外圈加焊三根角钢,按一百二十度角分布,承担竖直的压力,再在烟囱中段,同样加焊三根细一些的角钢;高处的一段也同样加焊三根。每个油桶与油桶之间相接触的地方也焊牢。最后在所有油桶内外涂沥青防锈。 怎样将这个烟囱竖立起来,我本想用竖电线杆的办法,先竖一根辅助杆,上头安装滑轮,穿上钢丝绳,再把钢丝绳的一头栓在电线杆腰部,用人拉绳的另一端,把杆子竖立起来。张工程师却有更好的办法:他跟起重工上山了解地形,看到山崖上有个凸出的部位,可以站人作业,就找木料搭架子,从山上用绞盘机,硬是把烟囱竖起来。 用铁皮汽油桶制成三十五米长烟囱,大大省了钱。这个三十五米烟囱竟然能在旧基座上竖立起来,烟囱没有受到任何损坏。这真是作出了奇迹。 电厂建成,开始发电后,中南军工局给我们调来一位姓柯的工程师,他是学电力的。我们的供电工作就完全可以放心了。 图为安装发电机时的留影(设备后排三人站立者居中穿浅色衣服的,即时任厂长潘宝质同志)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