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早上,我带着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在小区文化广场上打羽毛球。看着没挥几拍就气喘吁吁的女儿,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实在缺乏运动,不多的空余时间几乎都被电脑、电视、智能手机占据了,“肥胖”“近视”“宅人”等不良词汇已经越来越多地加在了他们的身上。 “啪!”身后传来一记清脆响亮的皮鞭声,低沉的“嗡嗡”声随即响了起来。转头看去,原来是几位退休职工在广场上抽起了陀螺。女儿被阵阵蜂鸣声吸引了,一阵小跑跑到近前观看,我也跟了过去。几位老人用的陀螺显然是买来的,外观十分漂亮:棕色的木质,中间一圈包裹着银色的金属,个头大概有平常的茶杯大小。他们用的鞭子也就小指粗细,但每一下用力抽打却总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银亮的陀螺映照着初升的阳光,在他们不断地抽打下仿佛化作了一团流光,一边在地面上来回转动,一边兀自发出“嗡嗡”的蜂鸣声,确实很能吸引眼球。 看着地上飞快旋转的陀螺,陀声悠悠,让我的思绪穿越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的童年,想起了那些回味无穷的儿时玩趣…… 那时的工厂地处山沟,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生活艰苦、物质匮乏。我们小孩的玩物大多都是就地取材捡现成的东西,不然就是自己动手自制的。 那时女生常玩的是丢沙包、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跳房子、编花篮等游戏。沙包一般都是妈妈帮着用布缝制的,里面灌上河沙。放学以后,一做完作业,女生们就会和邻居家的孩子约到一起丢沙包。还有翻花绳,一根普普通通的红头绳会被女生们灵巧的手指翻出无数花样。最热闹的当数跳皮筋和编花篮了。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几人皆可玩。跳皮筋和编花篮都有相应的口诀,边跳边唱,极富动感和韵味儿。跳皮筋最常用的口诀是:“小皮球,圆又圆。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口诀唱完,一套跳皮筋的动作也正好结束,如果跳皮筋的人没有出错,则将皮筋的高度上调一段以增加难度,再从头开跳,口诀也跟着重新开唱,这叫“跳升级”。当然口诀并不是唯一的,有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的,也有唱“董成瑞,十八岁,参加了革命游击队。炸碉堡,牺牲了,他的任务完成了”的,既有节奏感,内容也富有涵义。至于编花篮,则是由每人抬起一条腿相互搭好,组成“花篮”,有时花篮上还可以坐个小孩儿。大家用另外一条腿一起边蹦跳边转动,一边跳一边唱歌谣:“编,编,编花篮儿,花篮儿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花篮……”。如果整个花篮儿散架则需要重新开始。若从谁那里散开就算谁输,要象征性地受罚,唱段歌、背首诗、捏捏鼻子都可以的。 和女孩子相比,男孩可玩的游戏就多多了。当时我们玩的陀螺和现在是没法比的,全是靠自己一截木头、一把小刀慢慢削出来的。因为木料有大有小,所以做出来的陀螺也就大小各异了。为了使陀螺耐用耐磨,在陀螺的底部往往会钉上图钉或者铁钉,还有的小伙伴会在陀螺上涂上颜色、顶部画出螺旋图案,转动起来就更好看了。至于鸣声陀螺在当时是极少了,一是工艺复杂,二是材料要求高,要把陀螺身挖成中空圆筒,中间贯以旋轴,陀身削出长条状裂口,当陀螺旋转时由于气流作用就可以发出蜂鸣的响声了。记得当时我动手做了一个,削削挖挖的历时两个月才完工,很是羡煞了不少小伙伴,玩了一段时间之后,还和别人换了十几颗玻璃珠。陀螺玩法简单,玩的时候将底部尖头着地,或以绳子绕螺身,然后旋转放开鞭绳,使陀螺旋转;或直接用手旋转陀螺,待陀螺着地,再用绳子抽打使它旋转。当时玩陀螺玩到高峰的时候,一到课间很多人就会涌到学校操场上比赛,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陀螺竞相起舞,看谁的陀螺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坚持的最久就获胜,每每获胜者比考试得了一百分还要趾高气昂。 滚铁环也是当时男孩子喜好的运动。手捏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5厘米左右的铁环向前疯跑,跑动中铁钩和铁环摩擦就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十分带劲儿。当时为了自己能有一副铁环,我们在自家翻箱倒柜,翻遍所有旮旯,寻找铁家伙。铁钩好解决,但铁环不太好解决,很多小伙伴软磨硬泡地乞求家长从单位上带回粗铁丝,用锤子砸、用铁钳夹、用门缝压,想尽一切办法把铁丝弄成圆圈,接头的地方实在没有办法了,就用钳子绞在一起。这种铁环很考技术,因为接头的地方每次和地面接触,铁环就会跳起来,同时在推动铁环高速转动的时候还要使铁钩让过接头处的疙瘩,操作难度不是一般的高。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甚至可以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羡慕的份儿。那时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啦哗啦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吹纸将是年龄稍大点的男孩儿特别喜爱的游戏。 纸将一般是从小人书、连环画上抠剪下来的持兵器的武将。玩时将纸人置于光滑的桌面或石面上,两个玩家各持一纸人武将相对而立,“剪刀、石头、布”的胜者先吹一次,负者后吹,轮流上阵。吹的时候只能吹一口气(短暂的,不可吹长气),补气、连续吹都是犯规的,需要罚下场或者重来。谁的兵器攻击端(如刀刃、矛头)先刺中对方纸人身体部位就算对方“死”,己方胜(一般为获得对方纸将)。如武器非攻击端(如柄、刀背)击中对方身体,或者攻击端刺中坐骑,算“伤”,对方停吹一次,或下场换别的小伙伴对垒。 我哥就是这一游戏的忠实拥趸。从牙缝儿里挤出来的零花钱全被他买了《三国演义》《隋唐传》《水浒传》等成套的小人书,看上去崭新,其实内里的武将被他抠剪了个遍。他的书包里随身带着一本蓝色塑料封面的笔记本,里面一页页全是精心保存的纸将。但凡遇到比试,他总是先仔细地观察一番对方的纸将,然后从笔记本里选出一员能克制对方的纸将上场,一般几个回合下来就能获胜。我曾偷窥过我哥麾下的第一“猛将”,应该是《隋唐传》里剪下来的一员武将:夸张的兵器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只有上下角落分别露出了一点帽沿儿和一小截马腿儿、马尾,攻击面积大,受攻击的面积小,难怪能够常胜不败。 这项游戏除了趣味和竞技外,最重要的是一个纸人就有一个甚至多个故事,不同的纸人之间也许还有故事。想当年,三国英雄、水浒一百单八将、隋唐好汉,谁排第一第二经常在小伙伴之间争论不休。诸如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的悲剧,黑旋风李逵的三板斧,关羽关云长的忠义等等,巧舌如簧者不逊于评书大家,倒也让大家增长了不少知识,了解了许多历史。 最过瘾的游戏当数滑轮车了。这种车类似于今天的滑板,不过要简陋得多。一块木板一头下面横钉一根圆木,在圆木的两个顶端装上小轮子,木板另一头的下面再横装上一块较长的木板,中间也装上小轮子,两边用于放脚和控制方向,往斜坡上一放便能顺着坡度往下滑,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很是让我们体验了一把“速度与激情”。 占了身处工厂的便宜,当时我和小伙伴们几乎是人手一辆滑轮车。车轮清一色都是叫大人找回来的铁滑轮,这可比木头轮子经久耐用也灵活多了。那时,厂里的每一条道儿都是我们的路。大人见了,会主动让路;其他小孩见了,则会用羡慕的眼光一直盯着。由于滑轮车没有刹车,只能靠人坐木板上、双脚在地面摩擦“制动”,所以鞋子很快就破了,自然少不了老妈一顿臭骂。 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我们自己“原创”的几种游戏。一种是用报废的锉刀作为道具的“飞锉刀”,即在松软的泥地上用各种手法抛掷锉刀,以落地时锉刀柄部尖端插入地面而锉刀不倒为过关。整套动作共有十几种手法,要利用到身体的指、腕、手背和膝盖等部位,名称也十分有趣:五指攥成拳头的叫“馒头”,只用两根手指的叫“二两”,利用膝盖的叫“飞刀”,形象而生动,惩罚一般为做俯卧撑,少一个动作做5-10个不等,运气不好的两轮下来就能做到百十来个。还有一种叫做“清官皇帝”的游戏则是利用了当时随处可见的砖头:6块砖头由近及远排成三行立在地面上,靠前的三块最大,称为“打手”;第二排的两块略小,称为“清官”;最远的一块也最小,便是“皇帝”了。玩的时候,7个人站在距离砖头群三米远的横线后轮番用大小差不多的鹅卵石去砸砖头,砸倒哪块砖头就当什么角色,如果一下砸倒两块或者以上的则由当事人自己选择一个角色,最后没有砸到砖头的倒霉蛋就只能充当“犯人”的角色接受惩罚了。惩罚的内容一般为打手心,厉害的改为“弹啵啰”,即用大拇指和中指相扣,放在嘴边哈上一口气,然后用中指用力弹击受罚者额头。这种惩罚的直接后果就是受弹击的部位会迅速隆起一个大包,多来几次,就会变得像如来佛一样――满头包了。至于惩罚的数量则是由“皇帝”决定,“打手”执行的,“清官”则在旁边行使监督的职责。因为大家都相熟的原因,所以我们玩“清官皇帝”时一般都象征性地打打手心,“弹啵啰”这样的“极刑”是极少动用的。 如果要说那个时代玩过的像样的玩具,我想应该算是“铁青蛙”了吧。它是用铁皮制成的青蛙模样,装有发条,通体绿色,身上还带有花纹。只要拧紧发条,青蛙就可以在地上扑腾好一阵子,样子实在憨态可掬。那时的铁青蛙,虽然不能与奥特曼和电子宠物比,但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丝毫不会少。这种铁皮青蛙如今在寻常的玩具店已经看不到了,倒是在一些贩卖老玩具的摊位上偶有所见。儿时只售两块钱的铁皮青蛙,如今身价不菲,已经价值50元了。 耳畔的陀螺声嘎然而止,原来是几位老人家准备回家了。我也和女儿一道收拾行头打道回府了。看着前面蹦蹦跳跳的女儿,红扑扑的小脸蛋儿上犹带有一丝兴奋的神情,和我小时候痛痛快快在外面疯玩一场回家时的神情是何其相似啊。突然觉得,每个时代都该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每代人也自有每代人的童年乐趣。时下有人倡导让现在的孩子重温我们儿时玩过的游戏,这种做法实是不可取也没有必要的。姑且不论这是否是一种文明的倒退,但至少是没有进步的。只要不是“手无缚鸡之力”,就让他们去享受属于自己的童年吧。那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游戏和美好的童年玩趣,应该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专属回忆,只能分享,不能推广。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