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焦裕禄” ——追忆马斌 兵器离退休干部局 刘铁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骨干企业受到重创。由于这些企业担负繁重的部队装备、援外和三线建设的任务,上级决定成立以马斌局长为首的西南调查组,并进驻重庆,协助部领导“抓革命、促生产”,由此开始了他为兵器事业发展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生涯。 焦裕禄式的领导者 当时,四川武斗的硝烟未完全散去,重庆市内不时听到零星的枪声。工厂的办公楼有的化为灰烬,有的弹痕累累。 我们驻扎在市区下属单位的一座老式简易楼。站在楼板上,楼板就直摇晃,这就是我们的宿舍、办公室和接待室。把一个废弃的房屋整理好,可要费一番力气,马斌总是亲力亲为,白天和大家一起搬东西、打扫房间,晚上研究怎样开展工作。 我们这一组人都是部里的技术业务骨干,却来自不同的局,凑在一起需要磨合。每晚的碰头会上,马斌总是坐在旧藤椅上,时不时地用手按压腰侧面。时间久了,那形象、那姿势反复出现,大家不约而同地发现:马斌与焦裕禄很相像。大家朝夕相处,方知马斌早年参加革命,积劳成疾,患肝病多年,依然常年带病坚持工作。他在基层工作时就这样忘我,有许多感人事迹。他后来的行动让人相信,他和焦裕禄不仅形象相似,神更相近,他就是我们身边的“焦裕禄”。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调研组研究认为,当下百废待兴,抓领导班子建设是首要任务。工厂虽然有三结合的革委会,但由于派性分歧,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正当此时,上级派一批军队干部到各单位实行军管,这批军官级别最高的是少将,更多是校尉军官,部委托调查组具体安排工作。由于任务来得突然,又要求迅速确定方案,一步到岗。马斌组织大家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料,深入分析每位军队干部的经历、特长,逐个地安排适当的岗位,整个组夜以继日地突击岗位安排。全部到岗后,他和大家又根据轻重缓急、行业特点、分工,向各军管会介绍工厂的情况,并强调每个厂的当务之急。以此为契机,他还通过军管会把那些不务正业的派性头头换掉,把正派、有能力、敢于抓工作的同志调上去,支持他们坚持党性、反对派性,全力进行生产建设。 马斌经常与军管会沟通,经常到工厂军管会拜访、交流。由于当时多数厂没有招待所,更谈不上食堂,军管会的同志总要留他吃饭,每次他都谢绝。马斌就和我们在路边小饭馆吃碗小面充饥。 工厂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就稳定了大局,工厂的生产秩序较快地得到恢复,生产建设逐渐步入正轨。 把战备急需的产品赶出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部里派人来渝,要求在重庆地区赶制一批产品。任务安排到厂后,马斌和我们一起去工厂研究商量。当时公共交通极其混乱,市内不正点的公交车偶尔来一辆,壮汉们一个个往上拥,甚至从车窗往上爬。身体状况不太好的马斌也跟我们一样往上挤,及时亲临现场,督促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战备急需产品。 某产品性能先进,但产品结构复杂,精度高,工厂现有设备达不到要求,没法试制生产。根据战备需要,工厂还是下决心改造设备,开展技术攻关。样品试制成功后,调查组派人参加大型试验。马斌要求参加配合试验。在工厂努力下,大家协调一致,该产品顺利通过试验,并填补了空白。 为新厂建设出力 新厂建设,即三线建设,生产技术准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既要保证产品及工艺技术资料的供应,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的调配及培训,还要保证专用设备、专用复杂工装的制造与供应等。 这个时期,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建筑工程进展很快,生产准备要与建筑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关键是要保证大型专用设备、大型复杂工装的设计、制造。但由于大多数老厂没有非标制造车间,工装制造能力也非常薄弱,只能维持本厂的当年再生产。新厂没条件,老厂没能力,供需的矛盾致使新厂着急,老厂叫苦。 面对这个难题,马斌多次出面协调,召开供需见面会。开会没场地、没经费,小食堂里凑合,只能准备点白开水。他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三线建设的重要,务必请各方努力按期完成。为了节约与会者往返时间,会议整天开,中午谁也不离开。马斌不止一次掏自己的饭票,供工厂的同志用餐。一毛多钱的饭算不了什么,但它的正能量即使是满汉全席,也不能望其项背。与会的同志为他的真情实意所感动,表示会后一定要抓紧此事,就是加班加点,也要保证新厂按时投产。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马斌身患肝病,工作起来却舍身忘我,奋力拼搏。他感到不舒服,吃片药顶一下,没时间去看病、休养。他待人十分和蔼,但对于工作很着急,每每知道哪个厂有问题不好解决,都寝食不安,急工厂之所急,急得走来走去。 有一次,工厂来电话找某同志。那位同志却因为知道问题不好办,就对我说,“就说我不在,我不接电话。”我不满他的做法,就信口调侃,我说,“某同志说了,他不在……”马斌听了,急忙过来接过电话,“我是马斌,你有事跟我说……”事后,马斌对我俩没批评一句,只是淡淡地说,还是要好好接电话呀,说完,就和那位同志商量着如何处理工厂刚才提及的问题。 生活上他十分简朴,穿得再普通不过,吃的是粗茶淡饭,谈不上营养,但对同志们却很慷慨。那时侯,我们常因出去办事,错过开饭时间,只好找附近的小店吃小面,经常他都主动替大伙掏钱。附近的早点铺偶尔也会炸点油饼卖,他知道后,赶紧掏钱,跟我们说:“快去买麻叶(油饼),买回来大家解解馋。” 马斌的表率作用,就像一团火炽热地温暖着全体同志。在他的领导下,全体员工同心同德,以苦为乐,心情舒畅,干劲十足。他是领导,更是亲切和善的长者。在那特殊的环境下,西南地区距北京遥远,工厂到北京办事很难,要先到省会去报批,开介绍信。彼时西南调查组的存在,可以说撑起兵器的一片天,为领导分忧,帮工厂解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古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马斌就是这样的人。 八十年代初,他离休了。为发挥老领导、老专家余热,他加入了由部分老同志组成的专家组,继续为兵器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做实际工作。 有一段时间,兵器行业事故频发,马斌心急如焚,甚为关注。有一次他遇到我,拿出一份资料给我看。他说:“铁平,你看,我从这些资料里发现,事故的发生是有规律的,我想研究如何预防。”我拿过一看发现,只有查阅大量案例,才能得到这么丰富详细的原始资料。我问他是从哪里得到的,他说他在档案室资料库中一点一点查出整理的。顿时,我感到鼻酸眼涩。 岁月流逝,他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他背负着探索的课题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那份忠诚、那份认真,以兵器之忧为忧的赤子之心,永远地留给了我们,激励鼓舞着兵器后来者奉献青春和能量。 搜索 复制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