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长征的故事】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2017-1-10 13:57| 发布者: 钟森| 查看: 1012|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1933年10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敌人围追堵截,短短的三个月里,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损失过半。针对这种危急局面,毛泽东同志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建议:放弃去湘西的原计划,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得到了王稼祥等中共领导人的支持。
  
  同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黎平。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作出《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议》。会后,红军挥师西进,1935年1月2日红军开始强渡乌江,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会议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会议肯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会议对中央和军委领导成员进行了改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会后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人以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操,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抢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有诗为证:
  
  大转折
  
  ──纪念遵义会议
  
  烟雨潇潇
  
  长征路上寒凄切
  
  寒凄切
  
  赴湘西险阻难越
  
  危急关头避堵截
  
  遵义会议好决策
  
  破顽敌大转折
  
  振兴民族艰苦卓绝
  
  何俱西风凛冽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