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艺苑长廊 查看内容

民初璧山第一家玻璃厂

2017-6-1 11:30| 发布者: 陈利娟| 查看: 622| 评论: 0|原作者: 杨长虹|来自: 青山工业

曾经的来凤镇(今来凤街道)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处古驿道交通要塞,清末民初时期,商贸繁盛,商贸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来凤玻璃厂就是其中之一。

民国十年,璧山境内各地,普遍照明使用进口煤油,俗称洋油。但煤油灯必须要用玻璃灯罩,才能不至被风吹灭,保持照明。当时玻璃制品甚少,县内所用的一切玻璃器皿,都需要从外地购买,而且价格高还不容易买到。

当时,来凤镇有个叫邹海全的人看到了这一商机,觉得有必要在县内开办一家玻璃制品厂,以解决当地人生活的需要。于是,大约在民国十五年至十九年间(19261930年),他和同镇人李祥云一起,积极筹集资金,并租用了离来凤场镇东南五里外的天德村王家祠堂,即现在仍然保存较为完好的翰林山庄,做为玻璃厂厂址。由邹海全任经理,李祥云任厂长,聘技师、雇用工人及分管财务、采购和经销人员共20多人,办起了璧山县第一家玻璃厂。

玻璃厂以祠堂大厅为主要生产车间,其他后勤管理部门分别设置在各厢房内。从经理、厂长到普通工人,都对玻璃厂的前景充满着无限希望,干劲十足。

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石。工人先将石英石用煤火煅烧成颗料,装入石坛内,用高温炉火熔化成液,再将熔液吹入各式各样的模具体内,冷却后就铸成了各种玻璃制品。如荷叶灯的罩子、油包、荷叶盘以及其他各种样式的玻璃瓶、玻璃杯等。一个个亮晶晶、透明的玻璃制品在工人师傅手中诞生,仿佛一下子就把新的生活打开了一样,引来附近不少乡亲前来围观。

刚做出来的玻璃制品让一些足不出户的乡亲们感到十分新鲜,毕竟不用到外地去,在本地就能买到由本地人生产的玻璃制品,看着、拿着都觉得新鲜,有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在巍巍青山脚下流淌,在乡亲们脸上绽放。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不用打广告,新出炉的一批批玻璃制品很快就销售一空。邹海全和李祥云也喜上眉梢,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一门心思想着要把玻璃厂继续做下去,并且要做得更好。

生产所用的主要原料为石英石(白色鹅卵石),要从长江沿岸一带采购,那时县内外还没有公路,运输只能靠人畜力,爬坡上坎、翻山越岭的肩挑背扛,或骡、马托运,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成为阻挡玻璃厂发展的主要拦路虎之一。

销路方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就近(本镇、邻镇)消化,基本饱和后,外部市场并没有被打开,玻璃厂的市场销路也逐渐不景气了。不停的投入也挤干了邹海全和李祥云并不充实的腰包。加之产品本身的质量不高,使用的新鲜劲儿一过,一些产品瑕疵逐渐显现出来,如有沙眼、做工粗糙,容易划伤等等。还有,新的款式又接不上趟,所以玻璃厂从开办起,大约还不到两年便停办了。玻璃厂从诞生、发展到关闭,成为了民初期间,来凤镇工业发展的一个小缩影,虽不够成功,它却也在来凤,甚至璧山历史的长河中发出过自己的声音,留下过自己的足印,这就已经足够。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