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民谚道:夏至“三庚”入伏,是说每年的夏至节(公历6月21日或22日)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即是该年的伏期(一伏)开始。 大家知道阴历的年、月、日都有相应的“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组成(下同)。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叫“庚日”,“庚日”是指我国历法里的十“天干”中的“庚”同十二“地支”中的“午、辰、寅、子、戌、申”依次组成(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庚午······)无限循环。凡带有庚的干支日都叫“庚日”共六个。每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间隔为十天,六个庚日为六十天,即所谓一轮回。由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都不能被十整除,所以在一段时期的年份里,每年的干支日都不相同。 现在,以过去的2014年为例来“数伏”,该年公历6月21日是夏至,“干支”是“癸亥”不是“庚日”,接着往后数,数到6月28日“干支”是(庚午)即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又往后数到7月8日(庚辰)是第二个“庚日”,再往后数到7月18日(庚寅)是第三个“庚日”即进入该年伏期一伏,亦称(头伏、初伏),每十天为一伏。又往后数到7月28日(庚子)即进入二伏亦称(中伏)。再往后数到立秋日8月7日(庚戌)即进入三伏亦称(末伏),直至8月16日出伏,该年的伏期结束。从7月18日开始进入一伏到8月16日出三伏,伏期共三十天。再以今年(2017)为例来数伏,6月21日是夏至,6 月22日是(庚辰)即第一个“庚日”,到7月2日(庚寅)是第二个“庚日”,再到7月12日(庚子)是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一伏,到7月22日(庚戌)进入二伏,到8月1日(庚申)按照推算应进入三伏,但历法还规定每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进入三伏的第一天,所以要从8月1日再往后数十天,到8月11日(庚午)是今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能进入三伏,到8月20日出伏。今年的伏期从7月12日入伏到8月20日出伏共四十天,其中二伏为二十天(7月22日—8月10日),这就是有些年份的伏期为四十天的原因。 纵观某年的夏至日(6月21日—6月27日)七天之内有庚日的年份,该年的入伏时间就早,而不到立秋日(8月7日)二伏结束了,这样就要往后延长十天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进入三伏。也就是入伏早的年份,伏期就有四十天。反观某年的夏至日(6月21日)后第八天到十天(6月28日—30日)三天之内才有庚日的年份,该年入伏时间就晚,在二伏结束时刚巧逢立秋日(8月7日)或(8月8日、8月9日)是庚日,这样就进入了三伏。也就是入伏晚的年份,伏期为三十天。 具统计最近前后二十几年里,最早入伏的年份是2002年、2021年、它们的夏至日(6月21日)就是庚日,所以在该年的7月11日便是第三个庚日就入伏了。最晚入伏的年份有2006年、2025年它们在夏至日后,6月30日是第一个庚日,到7月20日是第三个庚日才入伏。 最早进三伏的年份有2014年、2033年等,在立秋日8月7日当天就是庚日即入三伏,8月16日出伏,该年的伏期为三十天。最晚进入三伏的年份有2016年、2018年等,在立秋日后8月16日是庚日才入三伏,8月25出伏。该年的伏期为四十天。 由于每年的夏至6月21日到6月27日之内的七天中有庚日的便是入伏早的年份,伏期为四十天。反观夏至后6月28日到6月30日这三天中才有庚日的是入伏晚的年份,伏期为三十天。从入伏期早跟入伏期晚的时值比为七比三,所以伏期为四十天的年份要比伏期为三十天的年份要多很多,从2015年到2024年,连续十年的伏期都是四十天。2025年、2027年、2029年伏期均为三十天。 当然,以上只是阴历历法理论上的推算。并不是说明伏期为四十天的年份一定会比伏期为三十天热。至于某年伏期热的时间长短和程度,主要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各种复杂自然因素的影响,这是大家共识的。 另外,历书、台历、网络、报纸、手机、微信、广播电视已高速发展和普及,每年夏天的入伏时间和伏期的长短都会得到提前告之。在这里主要知道如何“数伏”和其中有关阴历历法的规则就行了。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