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窗口期已经来临。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主任高调宣布,今年国资委将研究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路径、具体措施,力争上半年出台意见。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要鼓励基层和企业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
不可否认,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的国有企业,尽管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改革是共识,只有改革才是国企的最大红利。关键是国企改革究竟应朝什么方向?新时期深化国企改革的目的与目标是什么?对这些问题,需要人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当前打压国企声浪不断高涨的情况下。
一方面,国企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是让国企退出、为民企发展让路腾地方。从前些年所谓的国进民退之争,到两个“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再到去年各部委引入民间资本的实施细则,各种力量好像铁了心要为民企打抱不平似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中央企业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是竞争性企业,他们没有任何的垄断优势,跟民企一样在市场上平等竞争。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在竞争中成长起来,飞速发展,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甚至在国际上一路领先。
对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布局,党中央国务院早就有过明确的规定: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领域、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国有经济要起控制作用和占主导地位;其他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应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而不是简单退出。这样的改革思路多年一直延续。
另一方面,国企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不是打倒国企,消灭国企。近些年来,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和官员在向公众灌输着一种理念,那就是国企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障碍,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是把国企缩减到10%以内和消灭国企。
这一言论十分荒谬却大有市场,误导了好多国人。实际上,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度里,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不用多述,国有企业的贡献公众也看在眼里。中央高层更是态度明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意味着国企仍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国企仍将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尽管呼声很高,思路很多,建议很广,但国企改革方向不可走偏,路线不能动摇,原则不能改变。在当今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际化运营能力不足和国际竞争力不强,所以改革的思路必须统一到这一核心问题上去。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与控制力。
当今中国的国情及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国有企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仍然是国有企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仍然是国有企业,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仍然是国有企业。
这就是中国特色,更是中国希望。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