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激烈,时间分秒必争,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 什么是有用的书呢?指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立业等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反之,不教授基本技能的书,对事业没有直接帮助的书,都属于无用的书。人要生存,自然要学谋生的技能和手段,以做到术业有专攻。所以,一定要读那些有用的书,做到学以致用,无可厚非。 但是,仅仅读有用之书,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需求,如果读书只关注物质的获取,而忽略精神的需求,就可能转进名利的圈子,日渐的浮躁、浅薄、低俗,迷失真我。学者易中天说:“读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谋生的书你去看它,可以获得利益,是有用的,谋心的书是无用的,但可养心。现在很多很时髦的书是养生书,但养生之道首在养心,心态不好不可能健康长寿。” 就我自己来说,书读得不算太多,但却自小就喜欢读些无用的书。记得在上初中时的一个暑假,百无聊赖,在家中书柜里无意翻到《三国演义》名著,翻开首页是引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映入眼帘,一下子就被激扬的文字吸引,索性一头扎入书里不忍释手,一气读完。看到灯下读春秋的关羽,酾酒临江、横塑赋诗的曹孟德……文中各路英雄豪杰惊天地泣鬼神,忠肝义胆,演绎人生,深深的在我心中烙下印记。随即点燃了读书的激情,家中正好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均有,遂排除杂念,整个暑假静静地徜徉于激扬或优雅的文字间,如沐春风,先后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3册。我认为通过读书,特别是读经典名著这些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多读多思多悟,可以益智,可以养心,可以增趣,可以彻悟人生道理,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引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得到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变得睿智、聪慧,眼光如炬,胸怀似海。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当今社会通讯和社交手段飞速发展,信息交流快速便捷,各种碎片化的知识、心灵鸡汤充斥其间,让人在庞大的信息流里窒息。就拿我们经常乘坐的地铁来说,放眼望去车箱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在低头刷屏,看上去都是非常忙碌的样子,他们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占据了我们思维的所有空隙,让我们不再能够慢慢地品味、琢磨、领悟、判断、质疑,让我们的思维失去了应有的敏感,失去了判断的习惯。套用《后会无期》里的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反观西方国家,地铁上书香满车的情形,文化的差异令人汗颜,也提醒我们应当反思。
庄子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没有用的用处,很多人都忽略了。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按照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的,要多读点无用的书。以纸墨间的书香馥郁,赶走功名利禄的贪婪,还社会风气的一片清新,达到以无用为大用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