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企业资讯 查看内容

宝马高层解读BMW6系GT:小市场掘金有何绝招?

2017-11-26 11:47| 发布者: 钟森| 查看: 328| 评论: 0|来自: 盖世汽车

在个性化消费时代,宝马对产品规划也日渐趋于细分化。在11月16日的“宝马之夜”上,BMW6系GT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71.08万元-87.38万元。BMW6系GT是宝马产品矩阵中第三款GT产品,其突破性的设计,在开启BMW新一轮设计语言序幕的同时,也宣告着宝马集团BMW品牌美学新一轮突破的开始。
在中国市场,GT产品被认为是比较狭窄的一个细分市场。但在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刘智看来,BMW6系GT将打开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是因为BMW6系GT本身拥有着超强的竞争力和性能,另一方面宝马认为中国国内对个性化产品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将成为这款产品未来发展的基础。
“这一次6GT在前一代车型基础上有了一个本质的变化和提高。”刘智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6GT结合了轿车的优雅、舒适,轿跑车的流线型外形设计,以及高性能,还有旅行车或者SUV、SAV的实用空间,把这几个车的优势都整合到一块。”刘智认为,BMW6系GT代表了宝马未来的设计语言,同时也是宝马在个性化车型产品线完善上的重要举措,将提升品牌整体影响力。
宝马集团在2009年首次推出GT车型,第一款产品是BMW 5系GT,该产品在兼顾轿跑车优雅动感、豪华轿车舒适体验的同时,也具有旅行车及SAV的空间多功能性,推动了原创GT车型概念的复兴;2013年,宝马又推出了BMW 3系GT。刘智表示,这两款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据统计,BMW 5系GT目前累计销量达到了5万辆,而BMW 3系GT累计销量达到4万辆。
“GT这个车型对于宝马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小众的市场,当然我们对6系GT有很好的市场预期,我们觉得在销量上也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刘智表示,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心理逐渐成熟,类似BMW6系GT这样有个性化,非传统的,但是又在各个方面比较均衡的车型有宽广的空间。
截止到10月份,BMW和MINI品牌新车交付达到487069辆,同比增长15.1%。今明两年是宝马产品集中投放的一个时期。“我们有其他更多更好的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展望未来,宝马还会有一个非常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刘智表示。
访谈
记者:在豪华车市场中,奥迪已经追上了,奔驰增长也不慢,您怎么看待三个品牌间的竞争?
刘智:2017年对宝马来讲,我们认为是很成功的一年。细分车型来看,旗舰车型7系月均销量超过2000辆,已经成为这个细分市场销量冠军,BMW X5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在豪华大型SUV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BMW 3系虽然进入到生命周期的后半期,但月均销量达到1万辆;全新5系 Li现在还处于一个产量爬坡的过程,月销量也突破了1万辆。这几个比较走量的车型的整体势头,拉动了宝马重新快速的提升。
记者:6系GT的上市是否会对7系的销量产生影响?在销售终端如何体现出6系GT的个性和优势?
刘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细分市场。BMW 6系GT的定位是比较时尚,又是比较追求性能、空间和驾驶感觉的人群。BMW 7系作为比较传统的大型豪华商务轿车,它有固定的人群需求,一个是比较传统的车型,一个是比较个性、又非小众的车型,两者之间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替代的作用。
记者:BMW是否有信心达到“双积分”政策的要求?如果无法实现,BMW是否有何应对措施?
刘智:宝马十年前开始了Project i项目,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我们也是第一个成立新能源产品子品牌的豪华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去年我们实现第一个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2017年我们会实现第二个10万辆的销售。目前,在中国我们有5个系列、9款新能源车型。
记者:今年我们看到豪华车市场上品牌超过10万辆的品牌越来越多,豪华车德系三强垄断性优势的地位还能够维持多久?
刘智:在可预见的将来,整体豪华车品牌布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德系三强还会占到比较显著的领先地位。二线豪华品牌也会有提高,但整体的竞争态势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一个豪华品牌销量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个不能是一蹴而就,需要品牌长期投入,产品线丰富,以及在中国市场的深耕细作。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