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画家克林姆特曾在维亚纳为“贝多芬展”绘制了一组壁画《贝多芬长卷》,隔空与音乐大师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如何获得幸福的对话。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神奇的“通感”。今天就用文字的形式,来谈谈音画之美吧。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雕像:没人去质疑大师为什么如此愤怒
19世纪末,年近四十的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已经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领军人物。所谓“分离”,就是与传统美学观和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他希望能给青年画家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让自然主义、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各展其姿。政府很支持,批了块地建了展厅。
1902年,“维也纳分离派展览”已经举办到了第十四届。今年的主题是什么呢?克林姆特家境不好,父亲是个从波西米亚移民奥地利的金匠,母亲空有对音乐的梦想而无法实现。然而艺术细胞却在儿子身上展露出来了。也许正是血液中对的音乐敏感导致克林姆特建议办个“贝多芬展”。
参展的共有23名艺术家,克林姆特请来自德国莱比锡的画家兼雕塑家马克斯•克林格尔负责主雕像《贝多芬》的创作,他自己则亲自操刀绘制环绕雕像的三面背景墙上的壁画《贝多芬长卷》。
先简单看看雕像吧。贝多芬赤裸着上身盘坐着,右手攥紧了拳头,嘴角也紧紧抿着,形成一条向下的弧线。没人去质疑大师为什么如此愤怒,如此负能量,谁都知道他是在与苦难搏击。
相比雕像,克林姆特的壁画就显得“富丽堂皇”多了。然而,富丽形式下其实也埋藏了一个很严肃的创作主题。
整个长卷高2.2米,总长达34.145米,左侧为“对幸福的渴望”,正面是“敌对势力”;右侧为“在诗与爱中获得满足”。因为右墙画面中有唱诗班合唱“欢乐颂”的情景,所以不少人认为该长卷对应的就是贝多芬最有名的第九交响曲。但是,因为交响乐多为四个乐章,而不是三个乐章,所以笔者认为与其说“长卷”对应了“贝九”,倒不如说克林姆特以自己的方式和风格,隔空诠释了贝多芬的创作灵魂——唯有艺术可以帮助人类对抗恶魔从而拯救世界。
壁画:找不到贝多芬的人影,却充满贝多芬的精神
先来看左墙。有三个苍白、瘦弱的侧面人物形象,这一名孕妇和一对夫妇代表着正在遭受苦难折磨的人类。他们或低头展臂或紧捧心口,似乎在为将要去拯救世界的英雄送行。
人类右侧的英雄比人类要高大一些,他身披铠甲,手执宝剑,神情严肃,目光坚毅,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姿态。
英雄的上方是身着长袍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弗洛狄特,寓意英雄可以凭借智慧和爱的力量战胜恶魔。
中墙描绘的是人类所需要对抗的恶魔特瑞法力斯和他的女儿们。特瑞法力斯是诞生于大地与塔尔塔洛斯深渊交界处的最后之子,是吹毁一切的风之父,也是千亿魔妖鬼怪的鼻祖,相传拥有百龙之首、漆黑之舌、喷火之目……是古希腊神话中最强最恐怖的恶魔。克林姆特将之形象化成了一个怪兽——有着人猿的头部、巨大的翅膀和蟒蛇的尾部。
特瑞法力斯的周围环绕着几个女妖。或瘦长妖娆,或丰肥放荡,象征着疾病、疯癫、死亡、色欲、贪婪、残暴和忧伤等等。这些女妖丑陋做作,面目可憎。看起来,咱们的英雄得经过很多很难的考验才能打败恶魔。 要知道,克林姆特是非常喜爱并擅长描绘女性的,他笔下的女性,可以纯洁如天使,也可以邪恶如妖魔。
那么英雄最后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呢?克林姆特已经说过了,只有“在诗与爱中获得满足”才能抵抗“敌对势力”,实现“对幸福的渴望”。
右墙的画面上方,一组闭着双眼的白衣天使从左侧飞入,右侧站着一个光脚的、正在演奏乐器的缪斯女神。顺着手指的方向再过去便是“欢乐颂”天国唱诗班。人们闭着双眼,充满虔诚。画面的最右是一对男女拥抱的场景,表示人类终于得到了满足找到了幸福。
整个长卷一气呵成,找不到贝多芬的人影,却充满贝多芬的精神——理想的、英雄的、不屈不挠的。克林姆特自己喜爱的金色也无处不在,令整个画面虽然十分“二维”,但却缤纷多姿,充满希望。
数年后,克林姆特迎来了其艺术生涯的巅峰期。当然,也找到了一生的灵感女神艾米丽,“在爱中获得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