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里冒出这个标题时,我正走在去地铁站的路上。已是深冬,路边早点摊的包子馒头们冒着热气,给零下三度的清晨增添了丝丝暖意。 身边三三两两的是每天早上都会遇见的地铁同伴,既陌生又熟悉。快过年了,他们有的拖着行李箱,笑着坐上地铁去火车站,有的脚步匆匆为着心中的目标继续奔波。 坐地铁上班已有一年多了。从家里出发走到地铁站,要花上十五分钟。车程十四分钟,出站走到工厂,十分钟。所以,我必须要准时坐上七点三十三分那趟地铁,才会保证自己八点钟到岗。每天掐着点计算着行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好在地铁是准点的,我至今还没迟到过。 很平常的上下班被我郑重地记下来,只是因为以前上班只需要五分钟,反差有点大。 兵工企业大都“前厂后店”,出门即上班,这是一大特色。以前企业还在山沟里的时候,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从家里到单位,最远距离步行不超过十五分钟。晚上临时加个班,厂里的广播站音乐一响,紧急通知一播,大伙基本上十五分钟内就到岗了。 在山沟里的时候电话还不普及,只有厂干和中干家里有电话,方便联系或安排工作。当然广播员家里也有,不过广播员是最不喜欢听到电话响的,因为那意味着无论是半夜还是清晨,都得爬起来去广播站播出紧急通知。除了让职工去加班,有时是雨季时通知大伙去车间防洪抢险,有时是谁家熊孩子找不着了让大伙帮着找……但也有挺高兴的时候,就是在正常播出的广播节目里,通知大伙晚上厂里闭路电视要放录像了,节目是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或是周末晚上厂里在灯光球场搞乘凉晚会,欢迎大伙都去。每当听到此类通知,人们就好像过节似的,奔走相告。 每天上下班的时候,走在生活区主干道和各条通向单位的分支小路上,人们互相招呼着:今天你孩子上托儿所哭了没?中午还加班吗?晚上做什么好吃的?明天团支部组织爬鸡头山,去不……十五分钟的路程,大伙家长里短地聊了一路,日子虽然过得清贫,却充满着活力。 2000年,工厂整体搬出了山沟,来到了繁华的天府之国。虽然在三环边上,但总算是成为了城市的一员。人们渐斩习惯了公交,出租,滴滴,用上了电脑、手机。地铁开通之后,去市中心更方便了。随着企业的发展,自动化数控设备代替了老机床,任务越干越多,加班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只是再也不用靠广播通知了,只需要在QQ群、微信群里吼一嗓子即可。许多人拥有了人生第一辆汽车,第二套住房,生活发生了以前在山沟里想也不敢想的变化。 不过,虽然人们大都购置了二套房,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住在与工厂只隔一条两车道马路的职工小区。 小区的房子修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已略显陈旧,但好在离单位近,从家里出来,五分钟就到岗了,非常方便。厂里第一代职工,也就是建厂初期的老工人们基本上住在小区,他们的子女——第二代职工下班回家,就能吃上老爸老妈做的热饭热菜。每到周末,则一起去附近的湿地公园走走看看。两代人之间这“一碗汤”的距离,是扶持,是亲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第二代职工展延着父辈们的三线风骨,不仅自己在岗位上努力工作,还将老兵工的精神传递给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来自天南地北的“第三代”职工。 弹指一挥间,工厂搬迁到成都已经快二十年了。马路两旁的小叶榕,已由一棵棵小树苗长成高大美丽的林荫道。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集团的总体部署下,工厂又开始了第三次创业。新的工业园区位于效区,有着更加先进的布局和规划。大伙在憧憬的同时,或是讨论着以后上班更远了要早出晚归要不拼个车搭个伴;或是感叹年岁已近退休为工厂尽力的时间越来越少;或是响应工厂的号召,谋划开启自己新的职业生涯。但无论是坚守或离开,工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始终是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而在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与坚持,将会陪伴并滋养着人们的下一段旅程。 这世界,唯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常态。我们行走在时光里,每段旅程都有存在的意义,即使忐忑不安,哪怕风雨兼程,只要坚持心中的方向,就从来不会孤独。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