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黑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

2013-6-4 10:30| 发布者: 钟森| 查看: 727|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黑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发展战略,突出发展“十大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展望

(一)“十一五”工业调整振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工业战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加,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部实现,地方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58万亿元,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9万亿元,均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实现利税9065亿元,利润5922亿元,分别是“十五”的1.9倍和1.8倍。规模以上企业由“十五”末的2723户增加到“十一五”末的4895户,增长44.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042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04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86亿元,同比增长32.6%;实现利税2066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利润1072亿元,同比增长25%。地方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十一五”末,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均实现了翻番,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56.7%28%28.8%,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23个、16.4个和22.9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7%,成为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设备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全省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户数比重由72.4%提高到89%,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企业达到12家。

——工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围绕发展现代工业物流体系,建设了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等一批规模大、集散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功能齐全的现代工业物流园区,服务工业发展的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围绕水、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保障,建立了多方协调机制。创新融资与担保模式,发挥银团贷款、企业助保金、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功能,为各级各类企业发展提供融资和担保贷款790亿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建设了一批覆盖全省的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

——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十一五”期间,全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90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税1873亿元,同比增长43.5%,其中:利润973亿元,同比增长24%。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工业的85.3%90.7%90.8%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促进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企业户数84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0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10.4%,成为全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工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省上下坚持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在应对危机、保增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省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投资增长和项目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全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后劲。全省累计实施工业项目11500项,比“十五”增加了4500项;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075亿元,是“十五”的3.8倍,年均增长32.1%。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7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71.5%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联合、企业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工作稳步推进。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等6个“校研企合作委员会”服务平台作用突出,技术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已达111家,其中国家级10家。1.5万吨水压机、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重型数控机床、大型电站空冷系统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创新成果享誉国内外,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等为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器及嫦娥探月工程提供重要部件,汽车、发动机、航空产品等基本形成系列,“龙江制造”地位显著提升。

——节能降耗任务全面完成。全面落实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强对350户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企业的节能管理,制定了《黑龙江省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我省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25户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550万吨标准煤,完成目标计划的15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提前1年完成“十一五”下降25%的节能目标,5年累计降幅超过30%。炼铁、电解铝、水泥、玻璃、造纸、味精、柠檬酸等7个行业提前1年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成效明显,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达到59个,建立了26个公共服务平台,4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涵盖13个市(地)、农垦、82个县(市、区)及270个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体系。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97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3%,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5%提高到48%,从业人数达到715万人。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能力有效提升。“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不断深化,全省工业企业围绕着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加强产业技术层级和企业技术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了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省重点监控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明显加强,大部分企业采用OA(办公自动化)和财务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超过60%。涌现出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蓝艺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级企业信息化典型,带动了全省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跃升。

——军民结合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军工高新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加快,军工民品规模不断扩大。飞机、直升机、汽车及发动机、汽车电子、压力容器、改装车等优势产业保持稳步提高,燃气轮机、液化气接收站设备、新型农机、多用途运输车等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化项目迅猛发展。2010年军工民品产值达260亿元,比2005年增长68%。截至2010年年底,民口配套企事业单位取得军工保密资格认证、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数量,比2005年增长了6.5倍。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工业“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重点行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工业总体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省工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企业实力增强、效益逐步提升、结构调整加速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着制约和影响工业持续发展的问题,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从产业层次上看,高端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产业层次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二是从产业组织体系上看,本地加工配套与集约化发展水平低,资源优势、原料优势和龙头企业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三是从产业改造升级上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比重低,在有限的投资中,近一半的投资属于资源型企业用于维持再生产,难以实施脱胎换骨的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难度和压力较大。四是从产业空间布局上看,差异化发展水平和县域工业比重低,而且布局分散,主导产业趋同,县域工业经济基础差、总体水平不高,缺少对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能力,产品附加值低,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五是从对外开放上看,外向型经济比重低,外向经济拉动不足。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处于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

从国内看,我国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通过实施扩内需战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能力持续增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市场化与国际化深入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从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时期将会出现一些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特征。一是经济增长将主要由制造业拉动开始向制造业、服务业双带动转变。二是产业发展开始由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向消费推动和技术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十二五”时期将是建立我国长期竞争优势,占领重要产业至高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四是“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将进一步趋紧,产业升级将面临发达国家的阻碍和发展中国家追赶双重挑战,在国内面临着成本上升和环境资源的双重约束。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国内外产业转移,将给我省各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和良好环境。跨国公司对我国直接投资活动的技术含量开始提升,我省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配套基础,将成为外商投资新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有利于我省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二是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有利于我省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产业升级;绿色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我省赶上新一轮产业调整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我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提供了重要机遇。三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四是国家与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为我省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将实现产业上的优势互补。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战略部署,突出“十大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努力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把我省工业经济纳入内生式增长和创新驱动的良性发展轨道,为我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促进就业、扩大出口,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2.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采用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学研联合步伐,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有效的自主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大力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促进消费。

3.坚持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优势产业主导地位,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4.坚持产业集聚。按照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群、培育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科学合理布局生产力,加快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突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完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加快培育区域经济产业集群。

5.坚持比较优势。依托全省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规模效应。突出重点产业、关键产品,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链。

6.坚持低碳绿色。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开发设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集约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7.坚持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有机互动、资源共享,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三)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省工业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0亿元,年均增长15%

——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到2015年,全省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0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培育行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中心100家;开发重点新产品1000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产品100项;推进100个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创新驱动型企业100家。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15年,主要行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局部优势,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的比重达到30%;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明显提升。

——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00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大企业2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大企业集团20户。优势企业和品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工业园区拉动作用明显。到2015年,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煤化石化、生物产业、矿产资源、食品产业等重点产业,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重点支持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链延伸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项目,培育10家至20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家省级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培育30家县域重点工业园区,着力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工业园区的投入产出水平,加快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商务成本低的高成长型特色工业园区。

——“两化”融合明显提升。到2015年,重点骨干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普遍建立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建立一批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5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主要业务环节开展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一批物联网应用工程和云计算中心工程建设。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