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过程中,只有作为“软件”的创业创新文化重于设备厂房“硬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转化为“企业行为”,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需要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经济学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转变,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优势开始减弱,使得原本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外延式、外生性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也扼杀了创新的动力。中国企业陷入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陷阱”,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处于弱势地位,从而抑制了产业转型升级,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 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要改变对传统增长动力的过度依赖。这其中,包括过度依赖投资对增长的推动,出口和外资的外需拉动,廉价劳动力的要素驱动,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支撑,资源与环境的消耗,以及财富的非均衡增长等。 改变上述“过度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转换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创新是经济活力的一大源泉。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资源环境“硬”约束,实现经济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有利于将创新活动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从外生性增长向内生性增长转变。 在创新过程中,只有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作为创新“软件”的创业创新文化重于设备厂房“硬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转化为“企业行为”,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调研发现,当前企业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向上走”,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条路是“向外走”,通过海外拓展实现走出去;如果不能“向上走”、“向外走”,那就只能“向下走”,残酷地被淘汰。 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有效转化为企业行为,需要构建和完善以下五大机制。 第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第一资源”的作用,鼓励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内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造就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第二,完善合作创新机制,灵活选择合作创新形式,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组建多样化的战略技术联盟,实现企业创新优势互补,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第三,优化技术消化吸收机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由重引进向重消化吸收的转变,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推动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式创新。第四,完善创新引导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发展环境。创新需要政府营造“做实业能致富,创新做实业能大富”的良好环境,来引导企业自觉自主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企业习惯。第五,优化风险分担机制,构建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股权投资体系,完善多层次“金字塔型”资本市场,以金融创新支持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培育创新型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