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要想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有“进”有“退”,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做强主业、增强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要不断地“进”。而在非主业、非控制力、非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要大胆地“退”。 谭浩俊 (江苏 财经评论员) 据媒体报道,3月7日,在全国两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谈及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时说,“这是未来五年的大文章”。同一时间,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也在另一个会场谈到了相同的话题,“转型升级,这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要做的事”。 实际上,“转型升级”这一话题在近年来国资委召开的许多会议上被反复提及。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央企的转型升级工作做得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央企运行效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很大程度上不如起步晚得多的民营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央企,在谈到竞争力不强、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时,都会用“人员太多、负担太重”作为理由。 央企作为国有企业,确实存在着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从国有企业步入改革之日起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有关方面也提出过解决的办法。为什么经过这么长时间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环节更加严重了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央企在主业没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人员却越来越多。问题在哪?就是这些央企这些年的非主业发展太快。最典型的莫过于大部分央企都增加了房地产业务,仅2010年国资委要求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就达到了78家。 将大量的资金、资源用在了非主业上,主业的发展自然会受到限制和影响。最终,企业的规模是扩大了,营业收入、利润等也可能增加了,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却大大下降了。而到了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时,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又成了主要障碍。 前些年,为了增强央企的市场竞争力,国资委提出了加快并购重组、加大整合力度的思路。原本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却在操作过程中变成了“拉郎配”——将一些小的央企合并到大的央企。特别对资产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的央企,没有能够做到该退的退、该剥离的剥离。结果,不仅竞争力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反而下降了。 所以,央企要想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有“进”有“退”,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做强主业、增强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要不断地“进”。而在非主业、非控制力、非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要大胆地“退”。只有这样,央企的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步伐才能加快。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