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周恩来家风图片展”有感 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举行的“周恩来家风图片展”,以“学党史、践初心、立家风”为主题,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精神,通过“家世”“家教”“家庭”的联动,栩栩如生再现了周恩来总理亲切、忠诚、担当、无私的崇高人格和既严肃又温馨的红色家风,让人心生敬意、深受感染。尤其是周恩来订立的“十大家规”及与邓颖超始终奉行的“八互”原则,具有穿越时空的示范意义和启迪作用,应该成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圭臬。 周恩来长期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半点私利,也不允许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利用特殊身份谋取利益,明确“十大家规”规范家风建设:一是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只能出差顺路时看他;二是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是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有工作的由他代付伙食费;四是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是不许请客送礼;六是不许动用公家汽车;七是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是生活要艰苦朴素;“十大家规”“八互原则”应该成为家风建设的圭臬九是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是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与邓颖超伉俪情深、互爱互敬,在相濡以沫共同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始终奉行着“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成为举世楷模、全党典范。 细读“十大家规”,深品“八互原则”,让人心灵净化、境界升华,思想得到启迪,方法受到启发。家规每一条都简洁直接、明白如话,于严格中透着温暖,于细微处透着关怀,于寻常处透着期待,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蕴含了红色家风的丰富内涵,更饱含亲情的生活性和伦常性的实践智慧,具有目标引领的科学性、没有特权的平等性、不谋私利的廉洁性、艰苦奋斗的进取性、继承与超越于一体的创新性、家风与党风一致的相融性以及知行合一的示范性,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和大公无私的精神人格,是共产党人修身齐家实践的生动体现,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在接受红船杂志采访时说:“我们都是在伯伯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大宅子。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伯伯吃饭特别简朴,绝对不要山珍海味,平时就只有一荤一素一汤。”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创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注重家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升华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上升到制度建设的高度予以规范,《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均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强调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 今天,我们学习领会周恩来的“十大家规”“八互原则”,就是要将其作为“教科书”和“营养剂”,将红色之魂植入家教、家规、家训之中,贯穿在家风建设全过程,争当红色家风的优秀传承者和模范建设者。做到重家教,在家庭生活中,像周恩来等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把爱党、爱国和爱家有机结合起来,以“简朴清贫、为民奉献”为着力点,恪守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严家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家人的行为规范之中、落实在日常行动上;守家训,在对家人尤其是后辈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中,坚守以德齐家,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本质和品格;重细节,关注小节,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善听外人对家属子女议论的逆耳忠言,细察家属子女的异常之举,关注家属子女的社交圈子,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谨防“小意思”,拒收“小红包”,以免小事酿成大祸;贯始终,划清公与私、情与法、善与恶的界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政治定力和政治本色,用正确的家庭观、亲情观、权力观教育感染家庭成员,帮助家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在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中自觉践行向善从善、积极乐观的家风,引导家人正确地认识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大力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将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融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之中,以家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家庭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相互促进、激荡前行。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