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技术、质量、服务、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品牌打造需要产业链协同发力、供应端与需求端同频共振、企业与政府携手共进。2022年中国品牌日将主题确立为“中国品牌,融合发展”,反映了品牌建设的内在规律,指明了品牌建设的康庄大道。我们应积极响应、作而行之,大力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健全增进合力、联动共进的有效制度和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品牌发展的路径,积极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企业生产更多设计新颖、性能优异、质量卓越的品牌产品,形成“企业奋力创建品牌,政府积极支持品牌,中介机构热情服务品牌,消费者自觉关爱品牌”的良好局面,努力推动更多中国品牌产品、品牌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畅销世界、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 携手建设品牌强国,提高认识是前提。品牌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品牌强则国强;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指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打造知名品牌,丰富优质供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我国品牌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加快品牌发展的决策部署,决定从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将建设品牌强国纳入“十四五”规划,部署“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各单位、有关各方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高度,将加强品牌建设、贡献品牌强国纳入发展战略认真规划,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实抓细,合力推动中国品牌建设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携手建设品牌强国,增进产业链协同、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是关键。品牌建设,企业毫无疑问是责任主体,企业必须在品牌强国建设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体现主力军的作用与担当。要眼睛向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深化对品牌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围绕创意、技术、质量、服务、文化等持续优化提升品牌,走好以品牌引领发展之路,促进以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为支撑的自主品牌发展壮大,以品牌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要眼睛向“链”,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推动行业进步为方向,促进品牌建设在产业链纵向贯通、在行业间横向互动、在全社会同向发力,在更大范围传播品牌发展理念、凝聚品牌发展共识、营造品牌发展氛围,引导全社会聚力“推进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携手建设品牌强国。要眼睛向外,始终把品牌作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将国际化作为品牌发展的矢志追求,对标一流、着力高端,立足创新、追求卓越,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公平竞争中锻造品牌,加快中国品牌“走出去”“走上去”,使之成为国内外市场值得信赖的选择,“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变成现实,让中国品牌成为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闪亮名片和重要支撑。携手建设品牌强国,发挥消费升级对品牌提升的拉动促进作用是不竭动力。没有消费者的广泛使用、深度体验,形成影响、打造口碑,品牌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把消费升级作为建设品牌强国的强力推手,让消费升级势能加速释放成为建设品牌强国的源头活水、澎湃动力,形成中国品牌向上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蓬勃前行的生动局面。现在,消费升级势能加速释放与中国品牌消费热潮兴起产生了历史性共振,“新国货潮”呈现良好态势。企业应看清大势,争当这一态势的积极融入者、有力贡献者、潮流引领者。从经济角度看,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消费升级趋势加快,生活讲品质、消费讲品牌势不可挡;从心理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增强,消费观念日趋理性、消费倾向发生改变,更加注重中国品牌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推动中国品牌逐渐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企业要深入研究“新国货潮”的具体机理,及时洞察消费心理的阶段性变化,创造细分功能价值点,增强知名度和情感附加值,让新国货成为竞争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的新品牌、新名牌;瞄准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让中国因素、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产生更有效的“化学反应”,持续推出“爆款”产品,赢得消费者的更多关注和青睐,有效增强消费者与中国品牌的黏性,带动更多老品牌焕发活力、新品牌脱颖而出,让中国品牌走上引领消费、带动潮流的位置。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