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评论观察 查看内容

把握两端发力的辩证法

2023-8-30 17:11| 发布者: 王希| 查看: 473| 评论: 0|原作者: 评论员|来自: 中国兵器报

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要求,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要求,闪烁着辩证法的真理光芒,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在要求,对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逻辑关系、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口,促进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比翼齐飞”“两全其美”。

从落实中央要求看,强化“双轮驱动”、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端发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路径和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强调,要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就是要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增强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同时以传统产业需求为支撑进一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要结合集团公司实际,探索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资源共享、联合开发,立足于产业链构建上下游协作配套体系,通过资金、信息、产品、数据流动,发挥龙头企业及“链主”企业对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网络。

从产业发展历史轨迹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相互促进、互融共生的,不是彼此隔离、互相对立的,更不能简单取代、粗暴淘汰。纵览历史不难发现,新兴产业既不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也不是消灭取代传统产业的副产品;恰恰相反,新兴产业依赖传统产业提供“营养”、输送“血液”,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的“哺育者”。人类在狩猎基础上孕育出农业,但农业没有取代狩猎;农业孕育并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壮大,直至今天,工业也没有取代农业,而是共同奠定着国民经济基础。老牌发达国家法国,仍然以香水、葡萄酒以及依云矿泉水这“三种水”闻名于世、引以为傲。毫无疑问,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历史进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没有绝对边界、天然“鸿沟”,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传统产业基础支撑,而传统产业也需要新兴产业的新引擎,相互赋能、携手共进才是基业长青的“内家功”。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依靠传统品牌、地理环境、独特资源等扩大市场;另一方面,要在开辟市场、开发项目、开拓经营中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快产业链条升级、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协调统一、相互促进。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看,必须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既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也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做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两篇大文章。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对当前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可或缺,必须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促进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让更多的传统产业梅开二度、“老树发新芽”。如果一“汰”了之,当包袱丢掉,当垃圾扔掉,无异自毁长城。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当前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就是其中的出色代表。必须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厚植国际竞争新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端发力、融合发展,是一个接力前行、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战略上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战术上注重实效、稳扎稳打。既坚持守正创新,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又坚持底线思维,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推动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