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重组全球资源要素、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着力重点和实现路径,也为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针对国企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作出了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的重大部署。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从未像今天这样刻不容缓。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积极拥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增多,龙头骨干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单位在数字化转型上仍旧陷入迷茫和误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误区之一:转型当作“技术活”,缺乏顶层“路线图”。不少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驱动的,应该在首席信息官(CIO)的带领下,引进配齐数字化软硬件,由信息化部门完成转型工作;还有的企业由于前期信息化改造基于不同标准,造成迄今“信息孤岛”林立,说明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没有从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谋划。 误区之二:盲目照搬“不消化”,脱离实际“不合身”。随着转型成功范例的不断涌现,一些企业或囫囵吞枣照抄照搬,或盲从专家过度倚重咨询公司。不是科学分析企业转型面临的环境形势、资源禀赋,而是寻章摘句、照猫画虎,不怕说过头,唯怕不提劲,致使转型方案水土不服、思路不新、举措不力。 误区之三:注重形式“走过场”,数字转型“玩虚功”。随着转型步伐纵深推进,难免会触及企业现有格局、重大瓶颈和关键环节,少数企业及班子为了局部或短期利益,以种种借口不出实招、不用真功、敷衍应付、“纸面转型”。有的企业形式大于内容、“面子”重于“里子”,数字化转型与生产经营结合深度不够、力度不强、效度不显。 误区之四:一蹴而就“心气高”,一劳永逸“不刷新”。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革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少企业领导者都十分重视数字化转型,却又寄望一蹴而就,而非整体谋划分步实施;希望一劳永逸而非随时调整,但企业的战略引领、业务重构、数字平台、变革保障随时都在与时俱进、转型升级,需要久久为功、步步为营。 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的重大抉择,也是对各企业班子领导高质量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广大干部员工要从自身转型开始,必须思想上大解放,认识上大提升,观念上大转变,能力上大增强。 一要突出统筹全盘,顶层设计“路线图”。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追求企业发展要素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企业变革。要使数字化转型有效推进,关键在于将数字化转型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制定清晰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细化为任务书、施工图、进度表,围绕转意识、转组织、转模式、转方法、转文化,积极推进研发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经营一体化、服务敏捷化、产业生态化,多措并举推进转型工作落地见效。二要突出聚焦主业,抓住转型“牛鼻子”。面对这场深刻变革,企业必须审视全盘,统筹兼顾,找准症结,重点突破。必须坚持围绕主业、紧扣智造、突出特色,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管理实践,重点是要建设智能场景、塑造提质增效新优势,打造智能产品、实现核心技术新跨越,构建智能产链、探索业务管控新模式,打造人才队伍、培育转型升级新能力,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企业运营的深度耦合,全面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要突出打好底座,固本培元“强根本”。千仞之立,必固其根。企业数字化转型,切忌眼高手低、“雷大雨小”。转型布局既不能落伍于时代,也不能为了赶时髦而盲目引入工具,重点要匹配专业人才、深度融入业务、夯实管理基础。唯有如此,才能构建高密度、模块化、智能化、柔性化的企业大数据中心,构架独特的DIKW模型。坚持面向未来,强化开放思维,持续开展组织变革、文化变革、制度变革和人才结构变革,在企业上下形成真抓实干快转型、狠抓落实见成效的良好氛围。 四要突出跟踪问效,赋能发展“高质量”。坚持不懈跟踪问效,是确保转型取得实效的关键。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布局、实施进展、成效不足等,应该始终成为关注的重点。必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加强转型过程考核,坚持把企业发展、员工受益作为转型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确保数字化转型有力有效、善作善成。与此同时,要构建鼓励企业解放思想、敢于突破的体制机制,使推动转型发展的办法更多、步子更快、成果更实。 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息,转型的“大考”正在持续。企业务须时刻洞察面临的发展变局和现实挑战,在“推进”上下功夫、在“数字化”上动真格、在“转型”上见实效,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充分发挥国资央企战略支撑作用,为数字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