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艺苑长廊 查看内容

一堂受益匪浅的现场教学课

2024-6-14 17:27| 发布者: 陈利娟| 查看: 50| 评论: 0|原作者: 柯楠

拿着第513期《企业管理》杂志,看着自己的拙作《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辩证法》从电子稿变为印刷体,阵阵感动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企业管理》杂志采编中心主任王黎老师,就没有这篇文章的峰回路转、成功刊出。王老师对作品的匠心打磨,对我来说,不仅是一堂全方位的业务培训课,更是一堂生动精彩的敬业示范课。

我的初稿是317日晚传到《企业管理》杂志电子邮箱的,318日,王黎老师就批阅了我的作品并想通过微信指导我修改,结果我却没有搭理。319日,王黎老师又通过电子邮件再次提醒我添加微信,以方便指导我修改稿件,并留下了联系电话,哪知我仍然一言不语。322日,王黎老师直接拨通了我手机,才知道稿件需要修改,而我还在避而不“理”。

有过投稿经验的通讯员都知道,这种被编辑老师“紧盯不放”的际遇,现在称得上“凤毛麟角”。之所以对我穷追不舍,并非王黎老师和我相熟或有私交,实际上,王黎老师联系上我,靠的是我在稿件后面留下的作者联系方式。这种对编辑工作满腔热忱和对稿件高度负责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在微信里,王黎老师既肯定了作品可取之处,更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指导了修改的具体方向、重点环节和操作技巧,比如:可以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运用辩证法思维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减少同质化、口号性内容。

逐一梳理王黎老师的电话要求,细细品味王黎老师的微信指导,我仿佛醍醐灌顶,马上着手稿件修改,并于324日晚返回第一次修改稿。第二天一早,王黎老师就进行了反馈,显然,修改后的稿件仍然与老师的预期有差距。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地方论点和论据不匹配,论证过程站不住脚。建议加强对新质生产力概念和辩证法的认识,修订部分表述,增加更落地的企业相关内容。”

为更进一步帮助我提高修改的针对性、有效性,王黎老师不厌其烦,再次对的我稿件逐句逐段细心扫描,进行立体解剖,并通过微信一对一耐心辅导。她要求要体现自己的思想境界、认识水平、思考力度与表达特色,做到言之有据,确保所有观点都有理论依据;言之有理,确保所有论证都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自圆其说;言之有物,确保所有观点都有代表性案例支撑;言之有指,确保所提出的观点与建议都具有启示性、借鉴性。再详细一些,就是要在文章构架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逻辑,统筹前后顺序;各个分论点之间,既要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又要详略得当、各具特色;阐述观点时要讲道理论证明晰,举例要扎实具体;援引案例时既要确保案例与观点的一致性,又要把准案例的针对性;既要兼顾案例的新颖性,又要带有启示性。王老师还对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间的关系、不同企业间在推进科技创新势位的理解、代表性案例的搜寻等一一指明方向,同时勉励我树立目标、增强信心“做成一篇有分量的稿子”。在稿件修改基本成型后,王黎老师又及时提醒我补充主要参考文献,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尽善尽美的工作标准,再次让我折服。

文章刊出后,我怀着幸福和激动的心情将刊登稿和我的修改稿进行了全面对照,发现王黎老师再次对修改稿的构架、逻辑、表达等进行了系统修剪和全面优化,仅篇幅就精减了15%

这篇作品的起草修改虽然告一段落,我的回味反思却没有停步,初步得到了一些粗浅的启示。我深刻感受到:

文章是“想”出来的,文章构思前我有针对性地消化新质生产力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相关资料,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经济现象也进行了观察和比较,针对文章主题和角度,有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生活的体验和思想的火花,得到了王黎老师的认可,觉得有修改打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日常生活的历练教育了我,是丰富的工作实践启发了我,让我这个基层工作人员也能对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发表一点理性的想法。

文章是“磨”出来的。从接到修改指令到补充主要参考文献,历时20天,其中,既有结构性重构,如将第四部分重写,也有案例的置换,几乎所有案例都经历了推倒重来;既有观点新立,如关于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关系的阐释,也有建议更新,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不同企业作用的发挥;既有段落变化,也有表述优化。在操作过程中,王黎老师对修改进度时刻关心,对修改的成效精准诊断,及时指出我的差距、校准我的方向、指正下一步着力重点,引导我奋力朝期待的目标努力。

文章是“学”出来的。思维的高度决定了表达的精度,知识的密度、认识的深度决定了文章的吸引度。文章修改,从外在看,是对主题、角度、结构等的调整优化和字、词、句、结构等的增删调换;从内在分析,是对思想的反刍梳理,是对视角的推拉摇移,是对认知的归零重组。要想通过修改,让作品由毛坯蜕变成为成品、甚至打造出精品,就要进行再学习、再消化、再提炼,通过深度整合、系统重构,促进品质改善、系统升级。王黎老师给我的修改指南,显然就是补充能量的“知识树”,找出问题的“鱼刺图”,提升水平的“强引擎”,引导我认清不足深挖根源,倒逼我加强学习补齐短板,拓展思维的广度,提高思考的深度,提升观点的锐度,改进表达的精准度,争取文章修改与思维能力进化的双丰收。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