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临近端午,无论是超市,还是街边小卖部或是路边的摊点,粽子的身影日渐增多,品种多内涵也丰富,空气中弥漫的粽子香气也日渐浓郁。菜市场里,买卖粽叶、艾草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一切仿佛在告诉大家,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 在我们湖南益阳安化乡下,端午节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节的习俗。记得儿时,每年端午节前两三天,母亲总要跑到很远的大山里摘回许多新鲜的箬竹叶。母亲说,箬竹叶要挑又宽又长的“百叶”,这样的叶子用一片就能包一个粽子。母亲将新鲜的箬竹叶采摘回家,清洗干净后放在锅中煮,增加叶子的韧性。再有多余的箬竹叶,母亲还会将叶子放在太阳下晒干,到第二年端午节时,再将叶子放入水中浸泡一阵,一样可以用来包粽子。 包粽子看似简单,要包得又快又好(煮的时候不散),既美观又大方,可是需要功夫和技巧的活儿。母亲经过多年的磨练,已经练就一身巧手艺。无论是三角粽、四角粽、枕头粽、小脚粽,还是甜粽、鲜肉粽、八宝粽,她都样样精通,俨然是我们村里数一数二的包粽子“高手”。记得小时候,那时家里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我们家包得最多的是白米粽,就是用纯糯米包的。每年的端午节,我们总要提上百来个白米粽和糕点等礼品,到外婆家去拜节。不像现在生活好了,只要你愿意每天都是过节,想什么时候包就什么时候包,想包什么馅儿就包什么馅儿。 母亲最拿手的是鲜肉枕头粽。要想粽子好吃,还需提前做好做足准备工作。母亲事先到市场上买回五花肉,洗干净沥干后,放入酱油腌制一个晚上。糯米淘洗干净后也不能立刻包,得静置几小时“涨一涨米”才行,随后再加入花生、红枣、红豆等“配角”才能开始包。为了吃得健康营养,母亲还学会了在浸泡糯米的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用碱,这样包出的粽子煮熟后,糯米金黄透明,口味独特,略带一点点咸,吃起来不油不腻,还可平衡人体酸碱度。煮粽子也有技巧,粽子放入锅中,用大火烧开后改小火慢慢煮。根据粽子大小,小的煮上一两个小时就可以了,大的像枕头粽往往要煮上五六个小时,中间还要将粽子翻动一个面,水少了要及时加水才行。 想起有一年的端午,儿子当新姑爷后,第一次去岳父家拜节,自然不能马虎。妻子和母亲早早地就商量着准备什么样的拜节礼品,以及包什么样的粽子。她们提前买回来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等各种包粽子的原料、食材等,真的是用两代人的经验智慧和精心准备,最终赢得了几家人幸福的团聚和开心的笑容。 粽情粽意粽香情,美食暖暖沁人心。千百年来,端午食粽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我想,人们喜欢吃粽子,不仅仅因为它好吃,而是这小小的粽子,它承载着我们美好的记忆,还有悠长醇厚的文化以及时代的变迁,它不仅彰显着传统节日的内涵、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亲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营造着深厚的亲情氛围。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