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艺苑长廊 查看内容

耙柴

2024-8-20 19:15| 发布者: 陈利娟| 查看: 47| 评论: 0|原作者: 柴晋

看到愈来愈近的国庆佳节,不由想起儿时喜欢的农活——耙柴。

要向当下的人们解释清楚耙柴的来龙去脉、操作技巧,是件挺困难的事儿,曾经世代相传的这门农活、农村孩子的入门技艺,如今的城里人自然没有干过,就是农村人,也基本没有人再干了,几近失传了。而在我们小的时候,耙柴是小孩子们为家长分担家庭负担的最主要工种,家庭柴火的保障程度,和家中小孩子勤不勤快、耙柴水平高不高直接关联。

在我的老家湖南,耙柴的黄金季节是仲秋到初冬,约两个月时光。面对从天而降的漫天落叶,我们农村人既没有“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认知,也没有时间酝酿“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伤感,更难萌生“满阶不听家僮扫,拟把新诗逐片题”的浪漫,只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喜不自胜。也许是受这种氛围的感染,乡贤齐白石专门作“柴耙图”,将柴耙这一当时居家必备的农具搬入艺术殿堂,并题诗:“似爪不似龙与鹰,括枯爬烂七钱轻。入山不取丝毫碧,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针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让我们看着忍俊不禁,深深折服老人乡情铭心、童趣至真。

耙柴家家户户大人重视,小孩子抢着干,是和当时家庭燃料结构密切相关。当时农家烧水做饭煮猪食和取暖等,一概是生物燃料,也就是山中的柴和田中的稻草;煤的话,一则没有货,二则没有余钱买。稻草因为不耐烧、火力弱,也就是临时应急用一下;耙回的柴,易点燃,火力旺,是日常烧火的主力担当;剁回的柴,一般是家里有重要活动或者过年过节才烧。

“入水作田,上山伐薪。人世几何,终岁苦贫。”在古人眼里,伐薪与耕作是同等辛苦的工作。而伐薪则分为砍柴和耙柴两类,砍柴是将灌木和乔木枝用刀剁,那活既要力气,还要有点技术含量,一般是壮劳力干;耙柴则是孩子们的拿手好戏。

每到耙柴旺季,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顶着星星、和着露水出家门,背上竹筐,拿着柴耙,争先恐后往山上跑,谁先上山谁先耙,手忙脚乱把枯枝落叶衰草耙成堆,装满一筐抓紧往家赶,吃过早饭,马不停蹄跑去上学。

如果说,早上的耙柴是比速度的话,那么,下午放学后的耙柴就是增友谊了。孩子们或相约、或偶遇,三五成群,连蹦带跳钻进林海、隐入群山,躲开家人的吆喝,抛开老师的安排,开心玩耍,放心游戏,甚至闹点小纠纷、来点小别扭,但不耽搁天黑时背着满满一竹筐柴火赶回家。经过孩子们起早贪黑不断耙,没过几天,房前屋后就耙得干干净净、片叶不留,整洁得完全不输于通衢大道。但大家并没有放慢节奏、停下脚步,而是越耙越远,直到冬雪初下,附近群山也被耙得像房前屋后一样干净为止。

对时下赏秋一簇来说,秋天仿佛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板,绚丽多彩、美不胜收,枫叶的红、银杏的黄、榉树的橙、紫叶李的紫等竞相辉映,让人目不暇接、欢欣雀跃。但对我们耙柴一簇来说,金灿灿的松针才是心中最爱,真正的“梦中情人”。因为它含油质,易点燃,是引火的首选;火力旺,耐烧又烟少,大人喜小孩爱。现在到景区游览,每每看到松针铺得像地毯,心里都痒痒的,忍不住想以手代耙,把松针搂抱入怀、背回家中。

选择仲秋到初冬时耙柴,除了落叶集中这一主要因素外,还在于这个时节,秋高气爽,落叶枯枝很干爽,耙起的柴,背起来很轻便,不到十岁的孩子也可轻松地背一竹筐,贮藏很放心,堆放一年甚至几年都不会发霉影响火力,充分体现了先辈善于观察自然、巧于利用自然条件的智慧。

耙柴让小孩子唱主角,除了大人农活多这一客观因素外,据笔者观察,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上面提到了,耙柴不是力气活,正好可以调动小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力所能及为家庭建设贡献力量;二是小孩子身体灵巧,喜欢爬山过坎,有利于发挥其特长,培养劳动习惯,增强身体素质;三是耙柴本身对技能要求不高,劳动工具也简单,一柴耙一竹筐即可,人人可参与,只要参加就会有满满的获得感。

到我上高中时,耙柴开始变少了,那种家家户户抢着耙的场景越来越少见。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从政策上说,由于包山到户,明确了家家户户的山林权,客观上不方便满山跑、随便耙柴了。而且随着山林权的明确,每家每户对自家的用柴植树有了规划,不再盲目了,枯枝落叶自然退出了柴火的主力层了。二是从经济状况上说,随着包产到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开始像城里人一样,买煤甚至买液化气当燃料,柴火在家庭燃料中的地位步步下降,耙柴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怀旧念想。

党的十八大以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乡亲们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自觉性越来越高,上山乱砍滥伐已经绝迹,耙柴基本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大部分农家,柴火灶改成了煤火灶、甚至太阳能灶,液化气、电水壶、电餐具等与城市相差无几,树木枯枝落叶不再是人们眼中的柴火,而是回归“化作春泥更护绿”的本职。

“现在柴也不耙了,留在山上变成肥,草长得比人高,柴(特指灌木——引者注)长得像树粗,树长得像伞盖,人想上山,就算挤都难了。”听到乡亲们充满自豪地描述,看到群山万壑绿色更浓,深深为不用再耙柴而高兴!

耙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标注着岁月的流逝,撞击着“百战归来再少年”的深深记忆与无限憧憬。

上一篇:追逐太阳下一篇:“高升”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