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艺苑长廊 查看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

2025-2-17 17:08| 发布者: 陈利娟| 查看: 116| 评论: 0|原作者: 舒德骑|来自: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朋友发我一则短文《回家过年》,文中说:要过年了,一个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十分疑惑地问:你们中国人怎么了,一到过年,就像打慌的兔子一样,怎么全都急着回家过年?年,对你们中国人真的那么重要吗?

他告诉这个外国人:年,对中国人来说,的确太重要了!远远超过你们的情人节、感恩节和圣诞节。回家过年,我们朝思暮盼,盼了整整一年,最想了却的一桩心愿啊!

那位外国人摊开双手,耸了耸肩,表示依然不理解。

是啊,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外国人,对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这种现象不理解,自然情有可原。岂知,一到过年,中国的土地上,回家过年的人们,就像非洲草原上迁徙的角马群一样,那是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人人都义无反顾地朝着生命的绿洲——自己的家和家乡奔去。

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祖宗留下的习俗,是根植于中国人血脉里独有的情怀,每个中国人自觉遵循人伦理念,是牢牢系在中国人心扉上的一个情结,更是每一个浪迹天涯游子的精神支柱。

春节即将来临,回到家乡后,应邀参加江津台联刁会长组织的一场朋友聚会。这场聚会,更让我见证了中国人回家过年这种力量的强大和坚韧。

菜上桌,酒斟好,客人们围坐在圆桌旁。刁会长举起酒杯,别出心裁地提议道:今天是朋友相聚,大家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按年龄排序,每个人在敬酒时,都用家乡话讲一句祝酒辞好不好?

“好!”大家一致赞成。

“‘少小离家老大回’,唐代诗人贺知章这首诗,对我来说太贴切了!我15岁离开家乡,至今已是整整78年!”首先站起来,举起酒杯的是一位鲐背老人,他用地道的江津话深情地讲道,“今年我又回乡过年,又给祖宗烧了香,给老人扫了墓,跟亲友见了面;又饮了家乡的水,喝了家乡的酒,看到家乡新的变化——就像我们在台岛时经常讲的那样: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哪!”

“干!”大家受到老人话语的感染,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乡音无改鬓毛衰’。我是17岁高中毕业后,就参军离开家乡,至今已是整整50多年。”邻座另一位古稀老人,接着举起酒杯讲道,“虽然我离乡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家乡像一根剪不断的丝线,始终牵动着我最敏感的神经,亲情乡情和乡音,早已深深地根植于我的骨髓;家和家乡,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干!”大家同样受这位老人情绪的感染,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两位老人发自肺腑的话语,令在场的所有人感慨唏嘘,甚至有些泪目——要知道,这两位老人不离乡时间久远,而且他们都是军人,都还官至将军!所不同的是,一个来自台湾海岛,一个来自西北高原;一个曾是国民党军的将军,一个曾是人民解放军的高官!

前一位老人姓蓝,今年已经93岁了。1948年,他还不到16岁,就随国民党青年军到了台湾。尔后去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回到台湾后,任台湾海军陆战队首任“蛙人”大队长、爆破大队大队长,后为台湾海军旗舰舰长、少将军衔。当年因思乡心切,执意回乡探亲而辞去舰长职务,提前退休。其妻原是韩国空姐,是韩国空军军人后裔,儿子现为大学教授。

老人回乡后,亲眼目睹了祖国,特别是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来,由于他在台湾军界的威望和影响,牵头组织了一个台湾军人“沙龙”,坚决反对“台独”,主张两岸交流融合、和平统一。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通”以来,他长年往返于海峡两岸,为祖国和平统一奔走呼号。

后一位老人姓朱,今年已是70岁了。1972年,他才17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远赴西北高原。后毕业于青海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历任军医、医务处主任,解放军第七医院院长等,正军级级别。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忠诚博爱,在广袤的西北高原戍边守疆,救死扶伤,维护民族间的和睦团结,被当地百姓誉为“雪山上的白衣天使”“草原上的救命菩萨”,是全国“优秀院长”、全国“拥政爱民”“民族团结”模范。他夫人、儿子都是雪域军人,他至今仍在高原上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和余热。

虽然两位老人都是江津人,但这回却是初次见面。当刁会长相互介绍对方时,真应了蓝将军说的那句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哪!两人始而四目相对,含笑点头,继而紧紧握手,互致问候,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佛家说:同船过渡前世修。这其实告诉了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大千世界,尽管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但人与人之间相识相知,既有偶然的因素,更有必然的因素。两个老人虽是同乡,但分别来自天涯海角,来自两个性质不同的军队,而且曾经还是势不两立的对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而今大家都不约而同回到家乡过年,在自己的家乡握手言欢——真应了那句老话:“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重庆人历来豪爽耿直,加上家乡酒水又别有一番情意。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有着儿时共同的成长记忆,有着共同的语言环境,再谈起各自家族的历史渊源、姻亲老表关系,大家便成了“竹根亲”。一时间,酒桌上欢声笑语不断,气氛融洽和谐。蓝老先生尽管已经90多岁,朱先生已经70来岁,但他们精神矍铄、情绪盎然,酒喝了一杯又一杯,竟然了无醉意,腰板依然挺得笔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姿态。

“家乡的山好、水好、酒好、人更好!”最后,蓝老先生放下酒杯,“趁现在腿脚还灵便,明年过年我还要回来!”

“家乡的山美、水美、酒美、人更美!”朱先生接过话头,“对,明年过年,我也一定还要回来——说实话,不是夫人、儿孙在那边,我早就想住下来不走了!”

推杯换盏之间,两位少小离家的老人,不禁大发感慨。到最后,我发现两位老人不知什么时候,眼睛里不知不觉竟然有点潮湿起来。稍后,他们相互交换了电话号码,加上了各自的微信,相约明年一定再回乡过年——他们对家乡的那份情愫、那份依恋、那份缱绻,感染了所有在场的朋友。

这似乎应了民间那句老话:鸟自爱巢人爱家。家乡这块热土,乃是一个人心灵皈依的终极之所;游子们走遍天涯寻不到的东西,回到家乡就真切地发现它了。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