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维和官兵用上我们自己的“金钟罩” ——记长安望江维和防雷车项目团队 新型防地雷反伏击车首次列装中国海外维和部队,助力官兵高效遂行维和任务 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是敏锐坚定的市场开拓者、勇于创新的研发者、技艺精湛的生产者和思维缜密的管理者,以战狼般的拼搏,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宏伟蓝图书写出了彪炳史册的一页——让我国的海外和平之师拥有了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防雷反伏击突击车。 他们就是重庆长安望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维和防雷车项目团队。他们的故事,要从2022年的春天讲起。 蓝海拓荒:中国人该有自己的“金钟罩” 2022年2月,我军某部将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马里,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国家,风沙、炎热、基础设施极度简陋,恐怖袭击频发。任务迫在眉睫,部队急需配备一批安全可靠的防雷防爆车辆。而此前,我国的海外维和部队从来没有列装过此类产品。 长安望江市场开发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重要的信息。 某型防雷反伏击突击车,正是长安望江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其卓越的品质,在过去十余年间远销海外多国,累计销量近400辆,参与实战上百次,在多次遭遇地雷、火箭推进榴弹等爆炸袭击后,仍能如“金钟罩”一般保持车身主体不垮、车内乘员不伤,威名早已蜚声海外,深受多国青睐。然而,列装我国的维和部队,对于国产防雷车而言,还是一件堪称“开先河”的大事,这意味着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更大的国际责任。 中国的海外和平之师,一定要拥有我们自己的“金钟罩”!市场开发团队锚定了这个信念。 但新产品的列装并非一项容易的决策,技术、性能、质量、经验、产能……都是用户需要考量的维度。为了打消用户顾虑,市场团队围绕马里当地各方面情况展开系统研究,结合环境适应性优化产品性能及用途,为部队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高温炎热?那就专项提升车舱隔热性能。 风沙肆虐?那就改进密封结构,配备沙漠型专用滤芯。 当地油品差?那就优化车辆油路设计。 没有公路?那就加强车辆悬架和传动系统。 …… 没有不能应对的困难,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迅速成形的一体化系统方案、灵活备选的加改装配置措施、持续不断的沟通和推介,展现着长安望江投身国际和平事业的诚意与决心。 面对过硬的实战业绩、卓越的品牌效应和团队成员真诚的态度,经过长达5个月的严格考察和反复权衡,用户终于敲定了长安望江的防雷车列装方案。 研发突围:量身定制的“新模式” 尽管经过十余年的精耕细作,长安望江防雷车的基础车型已具备深厚的技术积淀。但由于这次任务是首次面向海外维和市场的探索,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新的作战要求,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研发组明白,这次的改装方案必须摆脱传统,走向新域新质。 技术研发是一项考验耐性的漫长工作。好比修建一座高楼,首先需要筑牢稳固的地基——锁定产品的技术状态是防雷车加改装研发流程的第一步,尔后,设计、工艺、采购、生产……各项步骤才能如一砖一瓦般稳稳当当地立足其上。 可是这次的任务却突破了研发人员的常识—— 产品技术状态?不确定。订单中的11辆防雷车,存在着5种不同的车型状态。 面临的需求场景?不确定。用户代表每天都会来到生产现场,记录进度日志的同时,所提的要求每次也在变化。 唯一能确定的是,45天之后,必须交付! 11辆防雷车,常规生产流程下,原本是3个月的工作量啊。 这样的研发工作怎么开展?既定的工序和组织经验统统失灵,前路仿佛隐没在一片凌乱如麻的荆棘丛中。团队成员们反复推演之后,达成一致意见:必须跳出固有思维框架,另辟蹊径——将原本按研制阶段分工的团队拆分为5组,化整为零,相对独立作战。 于是,研发人员24小时全程跟产,发现问题立即从设计源头调整;工艺员、技师全天候现场蹲点,参与设计研讨,同步编制工艺;各工序一线人员驻厂待命,随时在岗……他们为这套研制模式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并联式生产”。 设计——工艺——试制——推翻——修正……循环渐进,一步一步,生生从荆棘中踏出一条新路,以各环节剧增的工作量,换来了奇迹般缩短的研制周期。 极限生产:违抗“天命”只为军令如山 伟大的事业,总不免多舛的征途。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年,重庆竟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夏。远古时代被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竟好像凑热闹般地回到了天上。重庆城已经连续半个月笼罩在超过40℃的气温中,气象部门连续发出高温红色预警:未来10日,气温仍将持续在40℃以上,最高将达45℃。城市如同置于巨型的火炉中,空气干燥滚烫。 电力供应形势异常严峻,为全面保障民生用电,全市工业企业均须错峰用电。限电令从市政府层层下达至街镇,很快便传达到了公司。为了让电于民,公司每日用电最大载荷被限定在7000kW之下,仅有平日正常载荷的四分之一。 消息在厂里炸了锅,防雷车团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并联式”生产正值最吃劲的关头,距离交付日期只剩下30天了。 一边是强军首责,一边是黎民百姓,举步维艰啊!企业作出决定——其他部门全部拉闸,将所有的电力资源供应给防雷车团队。终于缓过一口气来了,但随着资源的倾斜,责任、压力和艰苦也同时降临在团队的每一个人身上。 电是如此宝贵,必须用在刀刃上,当前的“刀刃”当推焊接工序。所以空调、电扇全部关停,连照明也只能保证局部。 焊接作业在狭小的车体空间内进行。焊接员斜躺在车体内,按规定,他必须穿着长袖工作服、佩戴焊接面罩,全副武装才能保证作业安全。汗水在皮肤上漫无边际地流淌,很快,衣衫上出现了一团团浸渍,它们不断扩大,连成一片,将整件衣服染成了深色,一些部分湿哒哒地贴着皮肤,一些部分竟析出了灰白的盐渍。他没有拉扯一下黏湿的衣服,甚至没有伸手去抹一把汗水,他的部分感官好像关闭了,准确地说,他的感官也像此时金贵的电流一般,全部集中在了眼前的焊点上。火花闪烁之间,焊枪稳稳地移动,部件与部件平整地融为一体。他揭开面罩,伸手接过一瓶解暑饮料,猛灌一气,然后挪了挪发僵的后背,无言地将焊枪对准下一个部位。 众志所聚:筑起我们“心”的长城 人毕竟是肉身凡胎,不比钢筋铁骨,在这样闷热难耐的环境中作业,如何能长久坚持呢?而且,整个防雷车项目中,受到限电困扰的并非只有作为牵头单位的长安望江,配套供应商面临着相同的难题。原材料、配套件、包装箱……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在这场百年难遇的极端高温下陷入胶着。 怎样抚平焦虑、接通断点?团队管理者们使出了浑身解数。驻厂办公各项应急机制迅速建立,对外联络、生活保障、安全管控、心理疏导……既有严格的生产指标,也有暖心的生活保障;既有刚性的纪律约束,也有柔性的人文关怀。 他们时而像清凉的润滑油,流淌在各板块的摩擦面上——后勤组细致周全地筹备了大量解暑药品、饮品,网格化地关注着驻厂职工们每一刻的动态,无怨无悔化身为信息传递员、秩序维护员、物资配送员,甘霖般慰藉着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关爱,瞬间让团队凝结成铁板一块,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他们时而像致密的黏合剂,渗透进那些断裂的缝隙中——保供组全天24小时蹲守、协调,不厌其烦到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哪怕催办至凌晨两三点钟,也要保证当天的供应任务全面完成;为避免包装箱企业因限电停工导致产品发运迟滞,他们甚至把部分外单位的包装工序协调进了本企业的生产现场…… 当每一个人向着同一个目标,摒弃私心杂念,将各自的绵薄之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团队的战斗力终将如点点星火汇聚为燎原之势。 鏖战!45昼夜的鏖战,防雷车团队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2022年8月31日,包含5种不同车型的11辆防雷车阵列,成功交付到维和部队官兵的手中,开创了中国造防雷车亮相国际维和大舞台的先河,以刀枪不入的坚韧和所向披靡的锐利,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劲力量!当年11月,该款防雷车荣获国防科工局“军贸明星产品”称号,入选中国军工军贸名牌精品产品名录。 随着“中国海外维和部队首次列装新型防地雷反伏击车”消息被评为2023年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之一,长安望江维和防雷车团队战狼般英勇无畏、倾力奉献的精神,成为中国发展史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镌刻于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时代丰碑之上!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