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战狼” ——记辰致科技高性能固定式卡钳项目团队
深夜11点,山城重庆,辰致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设备运转声、急促的脚步声交织成一片。项目设计主管雷伟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揉了揉发红的眼睛,转身对团队成员喊了一句:“最后一遍仿真测试,必须今晚完成!”这是辰致科技高性能固定式卡钳项目组冲刺量产前的第37个不眠夜。这支被称作“战狼”的团队,正在用热血与智慧,书写中国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的新篇章。 破笼之战:从技术封锁到自主突围 “我们被卡脖子整整八年。”产品开发负责人郑德金摩挲着实验台上熠熠闪光的固定卡钳,试验屏幕上一串串喜人的数据刻印着岁月的拼搏。2010年后,中方就高端制动钳与外方进行沟通,经过数轮艰苦谈判未果,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统筹规划下,2023年与外方就股权分割达成了一致意见,辰致制动整整错过了十余年的高端制动钳产品开发时间,眼睁睁看着市场被瓜分,团队却连参与竞标的资格都没有。 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天。随着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对外资股份的收购,这支蛰伏已久的团队终于挣脱枷锁、摆脱束缚。但面对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的浪潮,他们需要从零开始培养人才、搭建技术体系、设计采购各类设备与产线。“没有图纸就逆向测绘,没有数据就上万次试验。”“战狼”团队逆流而上,不畏惧、不服输、不气馁,遇河搭桥、遇水开路、科学钻研,在三个月内完成2000余组台架测试,硬生生将拖滞力矩从3.2NM降到0.5NM,这项关键指标直接对标国际顶尖水平。 群狼战术:24小时响应极限攻坚 在项目攻坚墙上,贴着张特殊的排班表:所有成员按“三班倒”轮值,但实际执行时总变成“全员在线”。在项目经理胡晓春、客户经理赵婷的微信对话框里,凌晨三点的沟通协调记录比比皆是;工厂支部书记冉庆带领的“拆弹小组”,曾连续72小时驻守车间,硬是把40分钟的机加节拍压缩到12分钟。 最让人动容的是包装工程师伍小兵。在父亲重症的至暗时刻,他白天在实验室测试30公斤重的样件,深夜赶去医院陪护。当新型防撞包装方案通过验证时,这个铁铮铮、从不服输的汉子仰望星空,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淬火成钢:在汗水中锻造行业标杆 2024年量产冲刺阶段,山城迎来罕见高温。车间温度逼近50℃,机床旁的工人每隔半小时就要拧干浸透的工作服。物料工程师李上在供应商车间“安营扎寨”28天,与工人同吃同住,将毛坯料废率从50%降至5%。“每个瑕疵都可能让新能源汽车多耗一度电,我们输不起。” 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换来的是首产即量产的行业奇迹:4个月完成从立项到交付,申请专利12项,机加效率超同行20%。当首批卡钳装进某新能源车企的底盘时,客户惊叹:“这就是兵工速度!” 战狼未歇:向新而行再踏征程 如今,团队成员仍保持着24小时待命的习惯。产品开发经理郑德金的办公桌上,摆着两张地图:一张标注着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另一张画满智能化制动系统的技术路线。“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他指着窗外的长江:“我们要做的是让中国制动系统,成为智能汽车的‘神经中枢’。” 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正以“战狼”般的敏锐与韧性,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书写新的传奇。他们的故事证明:当一群执着者以国家产业崛起为信仰时,任何技术壁垒都将土崩瓦解。这或许就是中国智造最硬核的底色。 朝气蓬勃的高性能固定式卡钳项目团队 团队成员群策群力、集智攻关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