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不止,朝新航向进发 ——记2024年度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王珑 20余载的漫漫时光,是王珑投身军工事业的时间刻度,但在他的坐标系中,20余项重点装备的研发,才是他清晰感知时间的可靠介质。 候鸟的迁徙地图 别人的两点一线是公司和家,王珑的是车站和试验场。 如果你看过王珑手机里的购票记录,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金量。 在办公室的考勤记录本上,王珑那一栏大多时候都标注着“出差”两个字。“他可是我们办公室的‘隐藏款’,能见到那绝对是运气好!”王珑的同事们调侃道。的确如此,一年之中有300多天,他的身影会出现在试验场和前往试验场的路上,而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六年之久。 “试验场是我的‘老朋友’了,无论在论证阶段下多少功夫,总要过了试验那关才有底气。”在武器装备研发的场域中,王珑一向都是坚定的实践者。 “王工总说试验是我们的底气,但每次试验,他就是大家的底气!”日复一日累积起来的试验经验让他成为了团队的主心骨。也正因此,偶尔他尚未抵达试验场时,一通电话的远程指导就成为了“及时雨”一样的存在。 “王工,冲击试验的组织实施遇到问题了。”听到这话时,王珑正在往返试验场的高铁列车上,“别着急,我先搞清楚问题出在哪。”匆忙挂断同事的电话后,王珑赶忙联系了承试单位和总体单位的负责人,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询问和商讨一轮接着一轮,在“列车即将到达本次列车的终点站”的播报声中,长达四个小时的沟通协调终于换来了事情的圆满解决。走出站台,王珑长舒了一口气。 “三头六臂”的科研解法 强军报国的使命仅仅依靠“照镜子”是落不到实处的,必须进军装备研制的“无人区”,王珑始终坚信这一点。 “成了!”试验捷报传来时,团队成员们悬着的心终于平稳落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在一众欢呼声中宣告胜利。王珑清楚的记得,那个瞬间距离项目启动已经过去了整整 13个春夏秋冬,那也是他参与的第一个大型型号项目。 装备研制是一场漫长的艰难跋涉,王珑对此深有体会。“多线并行是研发工作的常态,一心一意在这里可算不上优点。”王珑笑着说道。“最紧张的时候,同一时间在推进7个项目。” “他跟‘永动机’似的,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王工不需要日历,他只用看项目倒计时就好了。”在同事们口中,王珑似乎有着“三头六臂”和使不完的力气。 某项目指向精度攻关,是他从项目参与者成长为项目主持人后遇到的重大挑战。“王工,按照以往的经验,咱们已经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没一个行得通。”团队的小青年们垂头丧气。“传统闭环系统解决不了,试试新办法嘛,新形势新要求,咱们也要与时俱进搞出新技术来。”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创新提出了双架位闭环控制思路。 “那阵子24小时连轴转是常有的事,为了进度嘛,可以克服。”在技术攻关的艰难时刻,王珑总是冲在最前面。连续8个月的迭代调试优化之后,系统精度问题顺利解决。当该项目试验传来13打13中的捷报时,他又一次尝到了艰苦跋涉后的回甘。 山峦的有力托举 国家军工事业版图中的空白,都是留给年轻人的发挥空间,而王珑做的,就是帮他们穿好探索未知的盔甲。 “团队”是王珑口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谈起一个项目取得的成绩,他总是以“我们团队”作为开头。作为“大家长”,他像山峦托举苍穹一样,稳稳支撑着团队每一名成员,成为他们坚强有力的后盾。 “王工把很多亲身经验教给大家,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他会在试验场上让大家实战,更快速熟悉产品,再回来搞设计也更科学。”团队的年轻人们对王工给出了一致好评。 故障分析是被王珑带到试验场的年轻人必须经历的第一道关卡。“出现过故障的地方就有可能出问题,这都是前人的经验,让孩子们从失败里成长是最快的。”在他的引导下,团队年轻人对于故障的响应时间不断缩短,王珑身上紧凑、务实、高效的作风,在他所带领的团队成员们身上也悄然浮现。 “去年一位徒弟牵头完成了某项目自主可控的重点工作。”讲到这儿,他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当军工事业的召唤再次响起,这位时常处于迁徙途中的科研候鸟,将再一次把“三头六臂”的本领装进行李箱,带着一个又一个心怀理想的年轻面孔,去丈量遍布天南海北的试验场的冻土与热风,找寻和锚定军工事业的新航向。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