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经营之道 查看内容

一生砺箭护山河 ——记红宇精工“拆弹专家” 李华新

2025-5-9 19:08| 发布者: 陈利娟| 查看: 171| 评论: 0|原作者: 谢 平

在波澜壮阔的国防事业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熠熠生辉,他们以热血为墨,以奋斗作笔,书写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李华新,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国防科研尖兵。他用一生的时光,专注于特种装备研发;他历经“生死考验”,被誉为“拆弹专家”;他执着砺箭奠基企业发展,四十年矢志强军报国彰显忠诚担当。他将个人夙愿与国防事业紧紧相连,以非凡智慧和惊人毅力让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坚实而厚重的足迹。

绝然选择:一张志愿表,半世报国志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曾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1962年,河北清苑的军工家庭中,一个婴孩的啼哭划破长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三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豪迈口号,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无数投身国防建设者的精神指引。李华新的父母,作为积极响应号召的三线建设支援者,经常在家中讲述那些建设者们不畏艰难、扎根远山的热血故事。这些故事,如春风化雨,浸入少年李华新的骨髓,献身国防的远大志向早早便在他心里种下。

1983年夏,对于李华新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凭借着多年的努力学习,李华新在高考中发挥出色,取得了374分的优异成绩。这个分数,让他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当时,北大化学系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李华新所在中学的吴老师,毕业于北大化学系,她极力推荐李华新填报北大化学系。然而,在李华新的心中,一直燃烧着的国防梦从未熄灭。他的理想院校是国防院校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一边是顶尖学府的热门专业,一边是自己从小的梦想,李华新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1983年,北大化学系的橄榄枝与国防梦的星火在他心中交锋。话说这年高考,李华新考取了374分。“这个分数上北大化学系肯定没有问题。”延风中学教学楼里,吴老师兴奋地建议道。吴老师是北大化学系毕业,特别希望李华新报考北大化学系,而李华新的理想院校却是国防院校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

那段时间,李华新常常陷入沉思。每当夜深人静,他躺在床上,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父辈们建设大西南的火热画面。那些画面中,有工人们在简陋的厂房里辛勤劳作的身影,有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间开辟道路的坚毅神情。他们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想到这些,他的眉头慢慢舒展、嘴角微微上扬,接续奋斗的信念愈加坚定。他转过身,毅然决然的在志愿表上写下了北京工业学院,对于李华新的选择吴老师表示很不理解,还置了好久的气。但李华新的回答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我想坚持初心”,墨迹如铁,字字铿锵。

1983年7月,李华新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被分配位于重庆的红宇现为重庆红宇精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满腔热血坐上了北京开往重庆的火车,一生无悔的选择,由此开启。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华新从进厂时就立下宏愿,一定要将所学报效国家,在国防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李华新大学刚毕业就来到了红宇,干起了科研测试工作,进深山、入戈壁、跨平原……哪里有需要就奔向哪里,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里,一干就是13年。有人问他苦吗?他笑答:“此身既许国,何处不青山?”

李华新凭借着勤奋刻苦的钻研劲儿,很快就成长为技术骨干,他充分发挥自己专业所学,组织建立了十多项特种装备实验所需的测试方法和手段,多次被评为先进,领导同事都对他赞赏有加,1996年李华新由于工作需要被调到了研制开发岗位工作。

绝处逢生:一封请战书,肝胆映山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以这首《七律·到韶山》,高度赞扬了革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这也是李华新一直崇尚的思想境界。

1997年深秋的一个下午,一则紧急通知打破了工厂的平静。上级决定将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危险性的任务交给红宇厂 —— 对一特种产品进行拆解研究。这项任务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当时国内没有成熟的无损检测手段,缺乏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拆解经验,产品内部构造和特性完全未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危及拆解人员的生命。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35岁的李华新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站了出来。在科研测试岗位工作的13年里,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让他有了面对未知的底气。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责无旁贷。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家庭中的丈夫、父亲和儿子,他清楚地知道,这项任务有可能会让他“一去不回”。

会后,李华新回到家中,陷入了沉思。他看着忙碌的妻子,心中满是愧疚。妻子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他知道,如果自己接受这项任务,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无法陪伴在妻子和孩子身边,家庭的重担将全部落在妻子一人身上。但他更明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写下“请战书”,立下“生死状”,那一笔一划、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1997年隆冬,重庆的天气格外寒冷,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山上的树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春节将至,这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但李华新为了完成任务,只能选择留下。他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话到嘴边却又咽下。他怕自己的话会让妻子更加担心,只能默默地将愧疚藏在心底。

春节期间,李华新和另外两名同志日夜研讨,反复修改拆解方案。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国内外类似产品的拆解案例,但由于缺乏关键信息,每一次的讨论都充满了挑战。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问题,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拆解方案不断完善。

当拆解工作正式开始时,现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李华新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着任务的成败和大家的生命安危。当样品内部逐渐打开,即将见到敏感元件时,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敏感元件极其危险,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兴奋的是,如果能够成功拆解,将为我国同类产品研发打开新的思路。

然而,眼前复杂棘手的内部构造却让经验丰富的李华新也不禁心头一紧。产品内部的结构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各种线路和元件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关键时刻,李华新和同事们没有慌乱。他们冷静地分析情况,现场商讨对策。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一层一层拆除不稳定材料,向敏感元件靠近。这个过程就像在雷区行走,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生死。

拆解进入最后关头,敏感元件被密封得严严实实,常规工具根本无法拆除。面对这一难题,李华新没有退缩。他眼神坚定地说道:“只有放手一搏硬碰硬了!”他更换了工具,和同事们相互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大家屏住呼吸,仿佛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声。在极度紧张的氛围中,李华新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工具。“咔”的一声,敏感元件顺利脱离!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三人瘫坐在地,李华新恍然低语:“山河无恙,此身可酬。”这短短两分钟,却似经历了一生的漫长。

这项惊险的拆解任务圆满完成,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我国特种装备研发打开了新思路,更为后续多型产品研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李华新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畏的勇气,什么是对国家的忠诚。他的事迹在工厂里传开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事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拆弹专家”,是“真正的英雄”。

绝境破局:一场攻坚战,打开新局面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多重环境下的产品研发,李华新就是有这样一股坚韧劲和倔强气,经受住了种种磨砺和考验。

经历了拆解任务的生死考验后,李华新心中那颗自主研发领先产品的种子愈发茁壮。他深知,只有不断提升我国特种装备水平,才能更好地保卫国家的安全。很快,他迎来了新的挑战——公司启动了一个关系国之器的新项目研制工作。

这个项目对红宇来说意义非凡,但研制难度极大。其关键指标参数比现有特种装备提升了50%以上,而且在国内外都毫无经验可借鉴。项目伊始,便困难重重。多次试验失败,让项目组陷入了至暗时刻。许多年轻技术员望而却步,甚至一些同事受下海潮影响选择离开。但李华新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他坚信“求人不如求己”。

2005年初夏的深夜,会议室里气氛凝重。项目组的成员们围坐在会议桌前,讨论着项目的瓶颈难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都被一一否定。这时,李华新提出尝试用轻质高强材料。这个全新的想法在项目组中引发了质疑,毕竟国内外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使用这种材料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但李华新没有退缩,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为了攻克难题,他昼伏夜出,查阅海量资料。每天,他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一头扎进资料堆里,直到深夜才离开。他不仅查阅国内的相关文献,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外的研究资料。有时候,为了找到一篇有用的资料,他需要花费数天的时间。

除了查阅资料,李华新还四处奔波调研。他频繁穿梭于生产一线和试验现场,与生产工人和试验人员交流,了解实际生产和试验中遇到的问题。他深入到原材料供应商那里,考察轻质高强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出差的时间比在公司里的时间还多。

在调研的基础上,李华新开始调整结构曲线,优化工艺方案。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反复试验验证。每一次试验,他都亲自参与,仔细观察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有时候,为了得到一组准确的数据,他们需要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下,李华新终于打破常规,在国内率先突破了轻质高强结构材料的应用技术难题。

攻克了技术难题后,李华新带领团队参加了产品的定点研制生产权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面临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强劲对手。但李华新和团队成员们毫不畏惧,他们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出色的方案,以5.36分的明显优势战胜了对手,获得了该产品的定点研制生产权。这一突破,为后续新型特种装备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新产品在鉴定试验中依次通过低速、大角度、高速试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的时候,项目组沸腾了。大家欢呼雀跃,拥抱在一起。那一,李华新醉了,他兑现了试验前“试验成功,我要一醉方休”的诺言。这一醉,是对多年努力的释怀,是对梦想成真的喜悦。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2022年,李华新到了退休年龄。尽管家里还有年近9旬高龄的母亲需要照顾,但他仍放不下自己热爱的国防事业。在母亲和妻子的理解支持下,李华新欣然接受了公司的返聘,继续坚守在岗位上。对于他来说,工作已经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信仰,一种融入生命的追求。

  今天,特种装备呼啸声掠过苍穹,如龙吟九天。而红宇精工一隅,李华新仍俯身案头,键盘咔咔作响。李华新的故事,或许没有传奇的色彩,没有勋章加身的热烈,但他用一生的坚守,在岁月长河中刻下最深的烙印——那是千万兵器人的集体丰碑,更是民族复兴路上永不熄灭的星火。他的事迹生动地印证了那句铮铮誓言:红宇人的奉献,亿万人的平安!

李华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

李华新和小组成员讨论项目难题

李华新带领项目团队集思广益,开展头脑风暴

李华新关心青年科技人员,做好传帮带

李华新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