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业集团(云南)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其前身为“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建的汉阳兵工厂。近年来,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深化改革、强化创新,成为国家轻武器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质量、经营效益、创新实力、核心能力大幅提升。三年来,公司营业收入增长2.33%,归母净利润增长13.54%;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2%,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6.29%,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近1/3,多项核心技术突破助力国防现代化建设。20式新枪族、电磁枪、无人智能装备等多款产品亮相中国航展,大放异彩。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9.39%。 重组整合:“由散到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五省市七基地”构建产业新版图。通过战略性整合重庆长风、珠江光电、四川华庆等优质资源,与云南西仪股份实现重组上市,形成“五省市七基地”产业布局新格局。实施集团化管控一体化穿透式管理,推动研发、生产、供应链等核心要素的深度整合,实现轻武器产业从分散布局到集约发展、从规模弱小到行业领军、从单点突破到体系竞争力的“三级跳”,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军工企业的新征程。 “两条腿”走路双轮驱动发展。创新构建军民协同发展体系,武器装备方面,实现了口径、市场、谱系“三个全覆盖”,新域新质、无人智能产品加快转型,有力保障强军胜战。民品领域构建从民用枪、汽车轴类零件延伸到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的完整产业链,业务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资本赋能激活发展“乘数效应”。借力重组上市契机,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军工集团”双重平台优势,创新构建“产业整合+资本运作”双螺旋发展模式,整合资源、高位切入,加快培育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打造世界一流科技企业注入强劲动能。 破立并举:构建科技创新“四梁八柱” “一部六所一中心”,打造科研“最强大脑”。重构研发创新组织体系,集中信息研究、资源调配等核心职能,打造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指挥中枢”。聚焦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四梁八柱一底座”核心内容建设,设立科技企业转型行动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下设科技创新体系机制专项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组、科技创新体系数字化底座组3个专项组,构建起一套全面、高效、协同的指挥体系。 “链式协同”跑出创新加速度。以项目为纽带串联研发、生产、营销环节,产品上市周期压缩30%,实现“实验室”到“实践场”的高效转化。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活动中开展创新规划、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实验试验、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链式互动作用,构建起各环节紧密相连的一体化协同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迅速、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位一体”攻坚新域新质装备。设立专项领导小组+数字化底座组+行动组,打破部门壁垒,精准对接智能化、无人化等前沿需求。将原本分散于多个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科研计划管控、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创新管理职能进行有机整合,推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环节更加紧凑、高效,决策流程更加精准、快捷,大幅提升了科技创新的规划能力和资源调配效率。 机制赋能:激活“一池春水”点燃创新“强引擎” “薪酬翻倍+跟投激励”,科研团队吃下“定心丸”。构建“专业能力+业绩贡献”双核心评价维度的科研人员薪酬分配体系,优化“五位一体”薪酬分配模式。科研人员平均薪资达全员2.1倍,重大项目竞标跟投机制让人才与企业“利益共担”,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持续完善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评选、各层级人才托举等晋升机制,畅通非行政职务与行政职务间的转化通道,让人才有为更有位。 “5+15+90”效能清单,亮出创新考核的“科学标尺”。发布《科技创新体系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单位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分类细化科技创新“5+15+90”三级效能评价关键指标,全面构建“清单式”科技创新效能评价体系,强化“定性+定量”“正向+负面”相结合,切实做到分类施策、精准评价。完善公司《科技创新体系效能评价管理办法》,在定期开展科技创新效能评估基础上,建立评价结果动态反馈优化机制,推动效能评价由“精准诊断”向“靶向施策”延伸。 “创新高地+智囊团”,抢占项目申报“制高点”。优化重构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遴选各环节业内精英120余人组成科技委,2024年参与30余项重大论证,北京分公司作为前哨站,构建起需求信息洞察到项目立项实施的完整流程,公司年均斩获超过15个外部研发项目。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外部资金源头“活水”,依托上市公司资本和平台优势,全力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为企业科技创新“输血补气”,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加36.29%。 行动攻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赢” 产学研深度融合孵出“小巨人”。深化轻武器工程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嘉陵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大平台开展重大项目论证、研究和成果孵化。联合50余家专业优势突出的院所、高校及企业,在无人化、智能化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逐步形成开放、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生态,培育出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以来累计申请获受理发明专利172件,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6项、中国兵器装备科技奖9项。 “硕士专班+工程博士”,畅通人才储备“快车道”。强化人才顶层谋划,迭代更新人才地图,健全“引用育留”机制。2024年引进48名核心人才,硕博占比超50%,“三化”人才占比49%,实现国家级人才“零突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在校遴选20名紧缺专业学生开展培养,选送15名在职科技骨干攻读工程博士、30名科技骨干参加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培养,多渠道加强人才战略储备。 “MBSE方法论”重塑研发流程。持续强化传统装备“+智能”和“智能+”新装备同步发展,不断推动并初步实现装备建设单装—系统—体系的转型。大力推行MBSE方法应用,用先进的工具和方法打通“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生产制造—总装集成—测试试验—运行支持”全链条,实现复杂装备的数字化研制,支撑产品生命周期中模型与数据流转,提升系统设计的准确性、优化系统性能、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建设工业以“科技创新全链条改革”为支点,撬动传统军工向智能化的跃升——2023年以来,172项发明专利、6项国防科技奖、70余项标准,见证着这家百年军工企业的“科技突围”。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为强军兴军贡献更多“硬核力量”。 建设工业第一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会场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