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晨雾还未散尽,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L基地车间里一声低沉的碰撞声划破寂静——40吨重的生产设备如同沉睡的“钢铁巨人”,即将开启120公里的迁徙之旅。这场由条件保障部党支部主导的搬迁行动,不仅是对设备运输能力的考验,更是一场与时间、空间和重力的硬核较量…… 毫米级的迁徙预案 该设备并非寻常钢铁之躯,它内部精密的压力与温度控制系统像神经一样娇贵。此次搬迁,对设备基座水平度要求近乎苛刻,误差需要控制到毫米级。团队深知,这场迁徙的成败与否,早已在启程前被无数个“毫米”所决定。 支部书记刘涛涛“揭榜挂帅”,担任项目负责人,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从流程把控到应急处置,每一个环节都亲自调度、精准施策。“直径4.9米,长度12米,自重40吨,运输半径内有10处限高杆、15个急转弯……”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设备主要参数和路线数据。 该设备是生产某型产品的核心关键,必须在新基地正式使用前完成安装。为不耽误生产进度、早日完成设备搬迁,团队成员自接到任务后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一直到正式搬迁前夕,又熬了三个通宵,反复改了六版方案。 “设备靠门一侧相对尾部重3吨,重量分布不均,正式起吊前要做好试吊……” “装车放置的受力区域下方要垫木块,罐门不能受力,要全方位做好固定……” 为精准模拟每一步,现场负责人冯江与技术人员梅建国、汪浩在基地反复讨论吊装、装车及运输细节。 最后,团队决定用两台各70吨吊车同时起吊,在深夜由载荷100吨、车长25米的液压三轴线大件拖车运输这个“钢铁巨人”。 黑夜中的钢铁接力 搬迁期间重庆已持续多日高温。6月16日深夜23时,L基地灯火通明,设备庞大的身躯在强力吊臂的牵引下,如同沉睡的巨人缓缓苏醒,稳稳落定在特制的重型液压平板运输车上。空气依然闷热粘稠,团队成员反光背心下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又风干,凝成片片白霜。 凌晨1点,车队亮起警示灯,缓缓汇入高速车流。40吨的钢铁巨物在黑夜中沉稳移动,运输时速被严格控制在30km/h。路途中的每个服务区,车队都会短暂停靠,技术人员迅速围拢上前,用工具和仪器仔细检查设备固定情况、液压系统状态和轮胎温度,绝不放过一丝隐患。 一边是陡峭山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25米长的拖车在5.5米宽的山路上行驶,险象环生。恰在此时,前方出现一辆对向驶来的小轿车。司机双手紧握方向盘,在随车人员汪浩的指挥下缓慢挪移,两车几乎是擦肩而过。 终于抵达C基地附近,本以为胜利在望,却面临最后五百米“鬼门关”:空中线缆纵横如网,两旁树杈低垂如龙爪,路面坑洼开裂,车队被迫再次停下。 “拿竹竿!”团队成员徐锦超、曾传兵跳下车,像举着长矛的战士,一点点把线缆顶高。拖车缓缓通过,两侧树枝与设备摩擦发出的“吱吱”声,两个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凌晨六点的安全着陆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拖车挡风玻璃时,C基地的办公大楼终于出现在眼前,所有人员长出了一口气,等待已久的技术团队与吊装人员早已严阵以待。 “下放!”指令既出,巨大的设备稳稳滑入基地车间的预定基座,低沉的摩擦声穿透车间。队员们盯着一双双熬红了的眼睛,脸上的疲惫瞬间被笑容冲散,忽然觉得这120公里的路,不仅是“钢铁巨人”的“长征”,更是一次体力与技术的较量,凝结着团队“拧成一股绳”的默契。 钢铁无言,却以40吨之重刻录下这群人的跋涉;长路不记,却以120公里铭记着汗水的重量。 从3号接到任务,到17号完成搬迁,这场攻坚战整整持续了14个昼夜。当设备在新基地安全“着陆”时,团队已经悄然奔赴下一个需要他们的“战场”,用坚守诠释责任、用奉献彰显担当,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争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排头兵保驾护航! 两台吊车同时起吊巨型设备 成功起吊巨型设备并完成装车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