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为国有企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亟需通过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破除“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思想桎梏,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笔者结合国有企业实践案例,积极探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现实意义、面临困境与优化路径。 “三个区分开来”对国有企业的时代价值 “三个区分开来”明确了改革探索中失误与违纪违法的边界,其核心要义在于既划清底线红线,又为担当者撑腰鼓劲。这一理念对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破解担当困境,激活干事动力 国有企业承担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重大使命,改革攻坚中难免出现探索性失误。传统问责机制下,部分干部存在“求稳怕错”心态,导致“不敢为”“不愿为”。“三个区分开来”通过明确容错边界,让干部在干事创业时吃下“定心丸”,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付诸行动。 鼓励创新探索,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军工、科技等领域,很多开创性的探索工作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三个区分开来”宽容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中出现的无意过失,为创新试错提供了制度保障。实践表明,宽容探索性失误能够加速技术迭代,帮助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净化政治生态,凝聚发展合力 “三个区分开来”通过树立“实干者受尊重、担当者得重用”的导向,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到认可和重用,优化企业政治生态,形成上下一心推动改革发展的合力,巩固国有企业的执政根基和发展基础。 国有企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实践困境 尽管“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机制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其效能发挥。 制度体系存在“空白带”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但多数国有企业的容错制度停留在“转发上级文件”层面,缺乏针对性设计,配套保障机制不完善,制度体系存在“空白带”。某国企的《容错办法》中,仅原则性规定“支持改革创新”,但对“重大失误”“一般过失”的界定、容错程序的启动条件等均未明确。这种“模糊性”导致基层在实际操作中陷入“不敢容错”的困境。 认定标准存在“模糊区” “错”与“非错”的界定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核心难点。现阶段制度多为原则性规定,在道德底线、法律红线、党纪高压线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具体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困惑,尤其是“错”的认定标准模糊。某汽车集团在新能源车型上市中,因市场预判失误导致库存积压,相关部门主张“属于经营失误应追责”,而业务团队认为“属于探索性试验”,双方僵持不下。这种争议源于缺乏量化标准——现行制度多依赖“是否谋私利”“是否违反禁令”等定性判断,对“失误程度与岗位职责的匹配性”“损失规模与项目重要性的关联性”等缺乏考量,容易引发执行偏差。 责任落实存在“中梗阻” 主体责任既要推动“容错”鼓励担当,也要防止“容错”被滥用,但在实践中,如何把握“严管”与“厚爱”的尺度是一大挑战。如果监督过严,可能束缚责任主体推动容错的积极性;如果监督不力,又可能出现“借容错之名规避责任”的情况。部分责任主体因担心“监督不到位被追责”,在落实中过度谨慎,反而制约了容错机制的效能发挥。如某国企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涉及资产处置等敏感环节,因改革小组担心承担责任,对一些创新举措犹豫不决,使得改革进度滞后于计划,体现了主体责任不落实对改革进程的影响。 国有企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优化路径 针对实践中的堵点,国有企业需从营造氛围、制度设计、流程规范等多维度发力,平衡监督与问责,构建科学高效的落实机制。 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干部深入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意见》等文件,深刻理解“三个区分开来”的内涵和要求。某装备制造国企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累计开展学习活动20余场,覆盖中层以上干部300余人次,提升了干部对政策的认知度。 坚持“三个结合”:将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在从严管理中体现对干部的关怀;将从严管理与正向激励相结合,通过考核奖惩激发干部动力;将容错与纠错相结合,既宽容失误又及时纠正偏差。某汽车集团对在技术攻关中出现失误但未谋私利的团队,既免除相关责任,又帮助分析原因,推动问题解决。 树立“三个导向”:鲜明树立鼓励探索创新、奋勇创先争优的导向,让创新者受激励;树立注重实绩、崇尚实干的导向,让实干者得认可;树立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导向,形成担当闭环。某建筑国企对在重大工程中攻坚克难的团队予以表彰,营造了“敢担当、善作为”的氛围。 构建“清单化”制度体系 制定四类清单:结合企业实际梳理“正面清单”(鼓励探索的领域,如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培育)、“负面清单”(严禁触碰的红线,如利益输送、违规决策)、“责任清单”(明确各层级容错职责)、“程序清单”(规范申请、核查、认定流程)。某电子信息国企通过清单明确:在芯片研发中,因工艺试验导致的单次损失不超过年度研发预算的10%,可启动容错程序,使操作有章可循。 细化认定标准:建立“四看四查”评估体系——看动机查初衷(是否出于公心)、看程序查流程(是否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看后果查影响(是否造成重大损失)、看态度查整改(是否主动纠错)。某医药企业据此认定在创新药临床试验中,因受试者个体差异导致的不良反应,若已履行审查程序,属于容错范围,并为3个研发团队免除责任。 规范“闭环式”操作流程 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纪检、人事、法务等部门参与的容错委员会,确保认定的客观性。某航空工业企业的容错委员会引入外部专家(占比30%),对军机改民用项目中的市场误判问题进行独立评估,增强结果公信力。 优化处置机制:对认定为容错的情形,采取“三不影响”措施(不影响评先评优、不影响绩效考核、不影响职务晋升);对需纠错的,通过“约谈提醒+整改台账+跟踪督办”闭环管理。某化工国企去年对7起容错案例建立整改档案,3个月内全部完成问题整改,未再发生同类失误。 严格容错程序:在容错认定环节,对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有关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以及企业有关规定等明确追责的情形,不应属于容错范围。严格容错程序,从严把握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严禁突破原则和底线,将容错变为纵容、庇护;严禁借容错的名义,搞纪律“松绑”和作风“减压”;严禁领导人员以敢于担当、改革创新的名义,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程序不遵守,有规定不执行。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关键举措。唯有通过制度细化、流程规范、文化引领,才能真正实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容错往往与追责问责相对应,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如何精准把握严和宽的关系,国有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持续探索实践,让“三个区分开来”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实保障。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