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是错位的业绩观,是作风问题的外在表现,有时也是能力不足的“欲盖弥彰”。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思路广泛、敬业认真,实则重形式轻内容,重行动轻实效,务虚多务实少,这必然导致在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等方面高投入,在实际效益效果上低产出甚至不产出,最终劳民伤财,做无用功,越认真损害越大。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事风、会风、文风、话风等方面,直接表现是做事复杂、开会冗长、文件空洞、讲话啰嗦等,最终表现是实效性差或投入产出效能低。很多领导干部对反形式主义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但做起事来却是用形式主义的方式反形式主义,让职工群众深恶痛绝,又不敢提出反对意见,负面影响极大。笔者对反形式主义进行了深度研究,并运用结构化思维提出了反对形式主义的“三板斧”,在分管工作领域予以运用推广,取得了较好成效。 第一板斧:不做行不行 在准备做某件事或启动某个项目时,先问问自己,这件事是否必须要做?不做行不行?如果不做,对各方面也没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如果做了,对各方面好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正面影响,那这件事就是形式主义,要果断放弃。那么反过来看,这件事如果不做,对各方面可能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果做了,对各方面可能会有明显的正面影响,那这件事就不是形式主义,可以去做。“第一板斧”的任务是确保“做正确的事”。 第二板斧:换个做法行不行 接下来就要考虑现在做事的方式是最佳方式了吗?有没有更简单、更便捷、更省时省力的方式?哪个环节可以去掉,哪张表格可以取消或简化,哪个“字”可以不签,哪些话可以不用说,哪些文字可以不用写等等,将这件事的形式主义的部分剔除掉,做到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每个细节都能产生实际效果,都具有实际意义。“第二板斧”的任务是确保 “正确的做事”。 第三板斧:不一刀切行不行 接下来就要考虑做事的方式是否对所有对象、所有相关方都适用,是否体现了针对性。有没有一些特例或个例,对他们来说并不适用或意义不大,如果对他们这么做了也是形式主义。这时就要对与这些特例或个例相关的做事方式进行改进优化,具体做法与前述第一、第二板斧相同。当然,有时为了确保政策的一致性或公平性,无法照顾到每个对象的特殊情况,这时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经过充分评估不影响大局即可。“第三板斧”的任务是确保“对象的适用性”。 经过这三板斧,很多形式主义的事就会被规避掉,没必要做的事不做了,能简单做的事简单做了,能不开的会不开了,能不发的文件也不用发了,能不讲的话也不用讲了,领导干部就能将更多的资源、精力用到更重要的事上,职工群众工作也会更轻松,不用做无用功了,幸福感也就跟着提高了,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