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浪潮,总以某种具象的符号,宣告新纪元的开启。曾几何时,企业家的形象多隐匿于财报数据之后,韬光于“中军帐”之内,如深潭潜龙,不露锋芒。而今,风云激荡,屏幕为马,内容为剑,一场关于“人”的品牌革命正悄然重塑商业的疆域。当朱华荣驾驭长安汽车驶入直播的聚光灯下,以驾驶者的视角讲述技术故事;当魏建军在无垠沙海中演绎坦克500的越野豪情,以身影诠释产品魄力;当雷军立于小米SU7发布会舞台,以一人之言牵引亿万目光,创下1.1亿次观看、近9万辆订单的商业神话——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营销的变奏,而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企业家的“前台化”,不是偶然的亮相,而是全媒体语境下的必然转身。他们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数据走向人格,从管理者进化为“品牌代言人”。 然而,这一幕幕高光场景,并非终局,而是一曲宏大交响的序章。在信息无远弗届、触点无处不在的今天,企业的围墙正在消融,组织的边界渐趋透明。每一位员工,皆可成为品牌的“活态媒介”,每一次发声,皆可能掀起信任的涟漪。现实,正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呼唤企业超越“领袖IP”的局限,迈向一场更深邃、更系统的组织嬗变——打造全员形象IP。而“全员IP化”,才是企业品牌建设的该有的终极图景。 风起青萍:形象IP乃全媒时代赋予企业的“新护照”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乃至过载的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如流沙般易散,如昙花般短暂,成为商业世界中最稀缺的资产。传统品牌传播那种单向、居高临下的灌输模式,其壁垒正被一块块发光的屏幕悄然瓦解。全媒体生态,以其即时、互动、去中心化的本质,重构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权力天平。品牌若不能从冰冷的标识与口号,蜕变为有体温、可感知、能对话的“人格体”,便注定在信息的汪洋中沉没,沦为模糊的背景杂音。 形象的“魅力”,远胜于产品功能的“效用”。在商品功能日趋同质化的红海之中,消费者所选择的,早已不止于物品本身,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价值的认同与关系的体验。一个鲜明的形象IP,正是这种超越性价值的终极载体。它如同一个隐形的引力场,能将散落的用户凝聚为忠实的部落。马斯克的个人IP,其辐射力甚至超越了特斯拉某一具体车型。他所代表的“颠覆、探索、未来”的人格图腾,让全球无数追随者将购买行为升华为对科技梦想的投票。这便是形象IP的魔力——它将品牌从“交易对象”升维为“精神伴侣”。 信任的“坚冰”,需以人格的“温度”来融化。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断言,在高度互联的时代,信任是最珍贵的货币。然而,在机构声誉普遍面临挑战的今日,信任的建立,步履维艰。此时,一个真实、立体、不完美却真诚的“人”的形象,往往比任何精美的企业画册都更具穿透力。雷军在社交媒体上的“憨厚”与“自嘲”,主动消解了传统企业家的神秘感与距离感。这种“去魅”的勇气,恰恰成为“赋魅”的起点——当掌舵者愿意展露真实的一面,公众接收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邀请,信任的壁垒,由此被温柔洞穿。 此非一时之风尚,实乃大势之所趋。全媒体环境,已为企业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入场门槛:无形象,不品牌;无IP,难共鸣。 星火燎原: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战略升维 领袖IP化,无疑是一场成功的启蒙。它如灯塔,照亮了“人格化”沟通的航道,证明了有温度的表达远胜于冰冷的宣言。然而,若企业沉醉于这“一枝独秀”的光华,则可能陷入新的迷思。其一,风险过度集中。核心人物的一言一行若偶有失当,其引发的震荡将如陨石击水,直接动摇品牌根基。其二,维度单一有限。再卓越的个人,其魅力半径、精力阈值与认知边界总有极限,难以覆盖企业日益延展的业务图谱与多元交织的用户画像。 因此,从打造企业家个人IP,到培育全员形象IP,是一次必然的战略跃迁,是从“品牌灯塔”的孤光远照,迈向“品牌星河”的璀璨交辉。 其一,让品牌“血肉丰满”,构筑立体的信任矩阵。一位技术工程师在专业论坛上的一次深入浅出的解答,一位客服人员在短视频中分享的一个贴心服务技巧,一位设计师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的产品诞生之旅……这些来自不同岗位、不同视角的员工叙事,共同编织成一张细密而坚韧的信任之网。它让品牌从单薄的平面符号,变成立体的、可触摸的、有呼吸的生命体。格力电器的董明珠女士,其自身便是强大的IP符号,但她更有意识地推动其团队——无论是技术骨干,还是“格力明珠”直播间里的年轻面孔——走向前台。这并非稀释其个人光芒,而是让“中国造”的格力形象,不再系于一人之身,而是拥有一支层次分明、前后衔接的“代言人”梯队,使品牌信任更具纵深感与抗风险韧性。 其二,激发组织活力,实现人才的“价值溢出”。在传统管理范式下,员工更多被视为执行指令的“标准化单元”。全员形象IP的打造,则是对每一位员工作为独特“价值主体”的发现与彰显。当员工被鼓励、被赋能,以其专业、才华与个性在内外舞台展现风采时,这不仅是对其个体的深度激励,更能形成强大的“价值溢出”效应。他们不再是沉默的螺丝钉,而是品牌故事的主动讲述者、企业文化的鲜活载体。这种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所激发出的归属感、创造力与参与热情,是任何刻板的规章制度都无法企及的管理之境。正如谷歌等科技先锋,鼓励其工程师通过技术博客、开源项目建立个人专业品牌,此举不仅吸引了全球顶尖人才,也强化了其作为行业技术领导者的形象,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共振双赢。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全员形象IP战略,是将品牌的生命力深植于整个组织的沃土之中,让每一个细胞都自主呼吸、焕发光彩,从而成就品牌永不落幕的星辰大海。 沃土深耕:培育全员形象IP的三大支柱 理念的灯塔已经点亮,航路的开辟则需坚实的舟楫。将“全员形象IP”从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企业进行系统性的重塑与精心的培育。其核心,在于构建三大支柱:文化之魂、赋能之翼与机制之锚。 支柱一:文化重塑,培植“乐于分享、敢于闪光”的肥沃土壤。 这是最基础,亦是最具挑战的一步。它要求企业从强调统一、规范、服从的工业时代文化,转向开放、包容、共生的价值生态文化。首先,领导者需率先垂范,并真诚“让渡舞台”。企业家不仅要持续经营好个人IP,更要有意识地将聚光灯温柔地转向优秀的团队成员,成为他们IP之路的“点燃者”与“护航人”。其次,必须建立“试错包容”的安全网。员工走向前台,意味着直面公众的审视,难免会遇到质疑与批评。企业必须承诺,对于非恶意的、在探索中出现的失误给予足够的宽容与引导,卸下员工“言多必失”的心理重负,营造一个“敢于表达、不怕试错”的言论环境。须知,文化的变革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它决定了全员IP战略能否深植人心、枝繁叶茂。 支柱二:系统赋能,锻造“善于表达、精于内容”的硬核实力。 并非所有员工天生便是内容创作者与传播高手。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阶梯式的赋能体系。这包括:提供专业的媒体素养与技能培训,从逻辑写作、公开演讲到短视频策划、直播互动,全面提升员工的全媒体表达能力;设立内部内容中台或智库,为员工持续提供素材、数据、案例等“内容弹药”,大幅降低创作门槛;协助进行个性化的IP定位策划,帮助员工基于自身岗位特性、专业优势与个人特质,找到独特的内容赛道,避免同质化内卷。海尔集团在此方面的探索堪称典范,其鼓励内部员工成立“小微创客”,利用社交媒体直接与用户对话,企业则提供平台、资源与培训支持,由此催生了一批在各自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员工创客IP”。他们既是海尔的雇员,更是海尔创新生态中活跃的节点,实现了品牌与个体的价值共生。 支柱三:机制保障,构建“激励相容、边界清晰”的规则航道。 没有约束的绽放终将走向芜杂。全员形象IP战略必须辅以清晰、智慧的机制设计。首先,要建立正向激励回馈系统。将员工在形象IP建设上的贡献——无论是影响力的扩大、专业声誉的提升,还是带来的潜在商机——纳入绩效考核、晋升评价与荣誉体系,让创造价值者分享价值,形成“IP成长—个人发展—企业增益”的同心飞轮效应。其次,必须划定明确的权责边界与风控红线。制定简明有力的社交媒体行为指南,明确何种内容可倡、何种信息当慎,如何处理敏感议题,如何披露公司身份,在鼓励个性表达的同时,牢牢守护公司的核心利益、商业机密与品牌声誉。这如同为奔涌的江河修筑堤岸,不是为了阻挡水流,而是为了引导其更好地滋养流域,行稳致远。 唯有文化、赋能、机制三者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方能将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培育成一颗能够自主发光、又能与整体交相辉映的恒星,共同照亮品牌的苍穹。 潮涌东方,千帆竞发。全媒体时代的品牌塑造,正经历一场从“物”到“人”、从“单一”到“生态”的深刻蜕变。这不仅是传播技术的升级,更是企业文化与管理哲学的一次灵魂革命。企业家的躬身入局,是这曲时代交响的嘹亮序曲;而全员形象IP的集体崛起,才是乐章真正的高潮。那些能敏锐洞察这一趋势,率先将组织潜能转化为品牌动能的企业,必将在新一轮的商业竞合中抢占认知高地,于碎片化的传播洪流中,构筑起自己独特而坚不可摧的品牌护城河。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